小暑淬初心:基层干部的“热”情与“凉”方

小暑至,盛夏始。此时“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天地间热气蒸腾,万物在酷暑中积蓄能量。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小暑不仅是气候的转折点,更是检验为民初心的“烤”场。面对炎炎烈日,既要保持“热”情似火的干劲,也要善用“凉”方巧解民忧,在“烤验”中淬炼担当本色。

以“热”为令,在民生一线挥汗如雨。小暑时节,骄阳似火,但基层工作不能因热而“歇”。农谚云:“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此时正是防汛抗旱、夏收夏种的关键期。基层干部当如“晒伏”的庄稼人,越是高温越要往田间地头跑——包村干部到孤寡老人家中查看住房安全及村内排水情况,保障村民安全;农机技术人员戴着草帽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指导农户应对高温病虫害、灌溉管理等。汗水浸透的衬衫、晒得黝黑的脸庞,正是基层干部最朴实的“暑月勋章”。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更要以“热”应“热”,拿出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行动。在夏收夏种的繁忙时节,主动协调农机设备,帮助农户抢收抢种,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不仅要深入田间地头,还要走进工厂车间,了解企业在高温天气下的生产困难,帮助解决用电、用工等实际问题;更要踏入群众家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在一线察看老百姓的生活,倾听群众内心深处的声音,让汗水成为工作的见证,在民生考场上答好“季节答卷”。

以“凉”为策,用智慧巧解群众烦忧。小暑的“热”是考验,而干部的“凉”则是智慧。古人消暑有方,或“浮瓜沉李”,或“心静自然凉”;今日基层治理,更需创新方法,为群众送去“清凉”——现如今,各地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将社保、医保、户籍等高频便民服务事项进行流程再造。通过“一窗通办”“跨省通办”等举措,让群众告别以往在不同窗口间来回奔波的困境,真正实现“少跑腿”甚至“零跑腿”。此外,还有线上服务平台,群众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完成业务预约、进度查询等操作,有效化解了高温天气下排队等候的烦忧。这些“凉”方背后,是干部们对群众需求的敏锐洞察。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基层工作亦需在“大热”中见“小细”,用精准服务化解民生“暑气”。党员干部要主动倾听群众呼声,聚焦群众在高温天气下的实际需求,从细微处着手,完善公共设施、强化民生保障。善用数字化手段,持续优化服务流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流汗,将“清凉之策”融入每一项工作中。

“热”中守初心,“凉”里见真情。小暑三候中,蟋蟀离开田野躲到屋檐下,鹰为求食搏击长空。基层干部也当时刻自省:是像蟋蟀般畏热退缩,还是如鹰隼般迎难而上?答案藏在群众心里——当留守老人收到干部送来的防暑药品时,那声“谢谢”比绿豆汤更解暑;当农田因及时灌溉重现绿意时,老乡的笑脸比树荫更清凉;当村庄通过建设或修缮排水沟解决积水问题时,村民的点赞是盛夏最好的“清风”。这些瞬间印证,干部的“热”血与“凉”策,终将化作百姓心中的“绿荫”。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更应在“热”与“凉”的交织中锤炼本领、践行使命。要永葆为民服务的“热”情,主动走进群众家中、深入生产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更要善施精准有效的“凉”策,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创新思维、务实举措,为群众排忧解难。围绕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创新等,党员干部应以“热”血担当守护初心,用“凉”意服务传递真情,让为民服务的“绿荫”,在群众心中永远枝繁叶茂。

小暑已至,大暑未远。基层干部当如节气里的“苦夏”作物,越是酷暑越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热”情扛起责任,以“凉”方传递温情,方能在这“上蒸下煮”的时节里,交出一份不负民心的“清凉答卷”。(崔口镇人民政府:任静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