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涛:三十载深山点灯人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冯举□李航 阳林玥)清晨六点半,天刚透亮,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鸯溪小学门口狭窄的乡村公路上已出现一个身影。副校长李洪涛手持自制指挥旗,在摩托车、三轮车的车流中熟练疏导。哨音划破晨雾,他像一棵移动的路标,护送着孩子们走向校门。这样的清晨守护,已持续了三十余载。

1993年,年轻的李洪涛初到化林村鸯溪小学,心被眼前的景象揪紧:漏风的砖瓦房、开裂的黑板、残缺的桌椅……连粉笔都需按根分配。面对艰苦,他没有退缩,反化身为“维修工”和“粉刷匠”——麻绳在他手中成了课桌椅的筋骨;从家中运来的石灰让黑板重现平整;树枝、石块经他巧手点化,成为传授知识的质朴教具。教室在修补中逐渐有了温度,朗朗书声填补了漏风的缝隙。

三十年间,城市学校多次向他伸出橄榄枝。2008年,县城一所小学的热情邀请让他辗转难眠。然而清晨推开教室门,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清澈目光,村中老人紧握他手时那句“李老师,娃儿们不能没有你啊”,瞬间将他拉回。他最终婉拒了调令:“我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一次次放弃“下山”的机遇,他选择将自己牢牢钉在这片土地,成为乡村教育岿然不动的界碑。

九十年代末,农村英语教育几乎空白。看着孩子们捧着簇新英语课本却无人授课的窘境,数学出身的李洪涛毅然请缨,同时扛起全校四个班的英语和毕业班数学两副重担。

面对陌生领域,他大胆创新。为破除“哑巴英语”,他把教室变成“英语小超市”和“英语餐厅”,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勇敢开口;没有多媒体,他手绘单词卡片与情景图画,让知识在色彩中跃动;为追求纯正发音,他省吃俭用买来复读机,带领学生逐词逐句反复磨砺。奇迹悄然发生:那些曾对英语望而生畏的孩子,眼中重新燃起光亮,学校的英语成绩最终跃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

李洪涛向考试进步学生分发奖品

三十二载讲台耕耘,他所教学科期末统考跻身全县前三逾二十次。一批又一批学生沿着他点亮的微光走出大山,叩开高等学府之门,成为医生、教师……昔日羞涩的农家少年在回望时总会说:“没有李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校门口那条窄路,始终是李洪涛心头的牵挂。放学铃声一响,他立刻化身“移动安全岛”,风雨无阻站到车流中心。面对骑车载孩子不戴头盔的家长,他递上安全手册,用身边案例细细讲解;随意停放的车辆前,他主动上前引导指挥。日复一日,校门口的混乱嘈杂终被秩序取代,孩子们的笑声在安全归途中更加清亮。

在留守儿童心中,李洪涛既是严师,亦如慈父。他为孩子们建立详实档案,定期向远方父母传递孩子的点滴成长;课余的谈心、功课辅导、户外活动,他从不缺席;孩子病了,他背去村卫生室;衣服破了,他请妻子帮忙缝补;生日到了,他买来蛋糕与全班分享喜悦……他用父亲般的温暖填补着亲情的沟壑。

三十二载栉风沐雨,李洪涛如深山里的一盏灯,以平凡之躯坚守着乡村教育的星火阵地。当清晨的哨音再次在鸯溪小学门前响起,那挺立的身影仿佛在诉说:总有一些人甘愿成为基石,只为托起更多梦想翻越山岭,去触碰更辽阔的天空。这无声的守护,正是乡村振兴最深沉的脉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