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洪灾中的“民间炊事班”:忠诚镇群众自发煮热饭 不能让大家挨饿

在洪水肆虐榕江县城之际,忠诚镇的街头巷尾却升腾起另一种温度。

6月25日凌晨,当洪灾警报拉响,忠诚镇党委书记杨胜涛没想到,一场由群众自发组织的“炊事行动”就此点燃——二三十名本地村民率先聚集到临时食堂,用炉火为前线受灾的“家人、朋友、救援人员”驱散无助。

家人受灾我们感同身受

6月30日中午,距离榕江县城约7公里处的忠诚镇,临时食堂里人头攒动,两三百人各执其职,将一份份快餐做好迅速送往救灾一线。

“他们都是我们的家人,灾情带来的那种无助,我们感同身受。”忠诚镇党委书记杨胜涛嗓音沙哑却坚定,“在后方,我们只想尽最大努力做点事。”

朴素的信念迅速燎原。

短短数日,这个“民间炊事班”从最初的二三十人,膨胀至每日近三百人。

炉灶边不仅有本地村民,更有四川汉子自带菜刀千里驰援,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退役军人阿里木江·哈力克跨越4000公里,为榕江灾区一线送4头牛及爱心款。另外,贵阳、凯里乃至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源源不断汇聚于此,其中甚至包括一名摇滚乐队的贝斯手。

锅铲不停 肩膀扎了针还来

后厨是无声的战场。

忠诚村足球队的“王牌啦啦队”成员们——被杨胜涛笑称“在村超赛场极具压迫感”的“娘娘军”,成为切菜洗涮的主力。而掌勺重任,则落在村中红白喜事“大师傅”肩上。

“井泉哥”周井泉是其中代表。连续掌勺导致手臂抽筋,本已安排乐乡村志愿者轮班,他却因放心不下清晨又出现在灶台。

“食材在哪?活怎么分?”他穿梭指导,确保“接力”顺畅。

“没办法,如果不来食堂转转,心里憋得慌。”周井泉说,虽然连续掌勺导致手臂抽筋,但是他依然不会放弃,想到一线上的救援人员及外地赶过来的志愿者们,他们不忍心让大家饿着肚子,“只有他们吃饱了我们才会放心。”

同样,切菜台前,妇女们更是不容易,有的肩膀酸痛到需针灸缓解,不过,让人感动的是,针一拔,她们的身影又出现在食里。

啦啦队队长陈大姐便是这般“轻伤不下火线”的典型。

数据背后是一颗颗滚烫的心

炉火不熄,爱心传递。6月26日迎来供餐高峰——单日送出逾1.85万份热饭:上午9140份,下午9400余份。

然而,每一份饭菜背后,是“井泉哥”们被炉火熏红的脸,是“陈大姐”们贴满膏药的肩膀,是身着民族服装侗族妇女们连日忙碌的身影。

随着主路抢通、水电逐步恢复,忠诚镇的压力正缓解。炊事班规模预计7月2日后天起缩减30%-50%。

但洪流中升起的这缕烟火,已烙在榕江记忆里——它由“感同身受”点燃,被“家人有难”召唤,最终汇聚成一句无声的誓言:后方有我们,热饭管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儒森 周雅萌 熊曼 董婧珣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