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人为善丨她们用行动描写“红色”

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我做事情不爱含糊,干一项就要成功一项,义务守护将军洞这么多年我没有怨言。”老党员张爱华虽然已经 84岁,但精神抖擞、思维清晰,说起守护将军洞,滔滔不绝。

2025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河南文明网联合河南日报社、大河网、信阳文明网开展河南省全国文明家庭话家风网络直播活动(第二期),本期嘉宾邀请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张爱华家庭、朱华梅家庭做客直播间,围绕传承红色家风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进行交流分享。

张爱华家庭——用一生的脚步丈量信仰的高度

张爱华第一次真正“认识”红军,要从那次“重生”说起。

张爱华的父母都参加了红军,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突袭了张爱华父母的住所,当时不满七周岁的张爱华被扔进了河里,很幸运地被隐蔽在附近的游击队员救起。她从高烧昏迷中醒来的时候,已经在部队医院,眼前都是戴着五角星帽子的人。

那种刻骨铭心的重生感觉,在张爱华的心灵里扎了根,永生难忘。

张爱华义务守护“红军洞”,是从一句嘱托开始的。1964年 4月 23日,新县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刘名榜回到了家乡郭家河乡,机缘巧合中他对张爱华说:“你年轻,是革命的后代,那些山洞里有你先辈的足迹,你要保护好,不要被人损坏了。”张爱华使劲点了点头。谁都没想到的是,张爱华这一点头,就守护了61年。

张爱华的坚守,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她的孩子们。

张爱华的二女儿潘莉告诉主持人:“我的母亲是个善良、勇敢、坚守承诺的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她,她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从容面对困难和挑战。小时候,她经常带着我们一起到山上去行山砍路,身体力行的教育让我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小就在我们心里种下爱国爱家的种子。妈妈不仅感染了我们,还通过义务宣讲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听。”

张爱华把红军精神融入家风家教中,用“家庭会议”的管理培养着四个儿女:“我们每年会召开四次家庭会议,主要内容是协助母亲整理相关资料,讲好红军洞的故事,共同把母亲用一生所做的这件好事继续做好。”

朱华梅家庭——用灵巧的剪刀雕刻历史的足迹

在信阳市商城县,朱华梅是个名人,作为剪纸和叶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创作了《我的红军爷爷》《商城起义》等一系列红色故事剪纸。

在直播间,提起红色历史,朱华梅提起了自己的爷爷:“我爷爷参加过游击战和抗日战争,他身上一道道疤痕是我最深的记忆,他常说,干革命要艰苦朴素,要珍惜好日子,团结助人,这朴实的道理成了我们家的根。他的话,就像他当年守护的红旗,在我的家里一代代传了下来。”

艰苦奋斗、勤俭朴素、感恩奉献,这是爷爷留给朱华梅的“传家宝”,也成为她后来创作《我的红军爷爷》时刻画人物情感的重要依据。

老一辈革命者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从小就在朱华梅的心中扎下了根。十多年来,侍候常年卧床的婆婆占去了朱华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这些,她从无怨言,总是身体力行,带动全家人善待老人、孝顺老人。

“我妈对我们的影响,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是亲身示范‘做’给我们看的。她搞剪纸创作几十年,一张红纸、一片叶子都看得非常珍贵。剪下来的边角料,哪怕很小一块她都舍不得扔,用这些边角料做书签、做贺卡、做装饰画,用她的话说,那就是东西再小,用对了地方就是宝。我们家吃饭,碗里从来不留饭粒,盘子里的菜一定吃干净。”朱华梅的儿子花翔说道。

张爱华用脚步丈量信仰,朱华梅用剪刀雕刻历史,这两种传承看似不同,却都让无形的红色精神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编辑:王晓颖审核 :安艳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