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前,一名主播一次吞下两斤大肥肉、生吞活金鱼、喝食用油……这些令人反胃的画面,正在以吃播的名义在网络上蔓延。这些猎奇吃播的主播选择利用超越生理极限的食量,或是猎奇食材做噱头吸引眼球。针对此类现象,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文称,这种极端吃播不仅严重背离了饮食文化的内涵,更造成了令人痛心的食物浪费。当“吃得怪”“吃得多”取代“吃得好”“吃得美”, 猎奇吃播早已背离了分享美食的初衷,造成了多种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坚决抵制,绝不能让猎奇吃播成为流量密码,助长不正之风。
猎奇吃播的野蛮生长,是流量变现的利益驱动与平台监管漏洞交织而形成的。一方面,主播在“流量即金钱”的诱惑下,将暴饮暴食、食用怪异食材视为走红捷径,给视频贴上“猎奇”、“重口”的标签,吸引观众眼球,从而获得更多的浏览量、打赏以及带货收益。另一方面,平台算法与审核机制的漏洞,成为猎奇吃播的“推手”。平台的算法推荐不分优劣,当用户观看过一次猎奇吃播,系统会持续推送同类内容,让此类内容如病毒般裂变传播。除此之外,大多数平台的视频审核规则并不完善,即便存在审核规则,主播也能通过 “深夜发布视频”“拆分敏感片段”“模糊标签定义”等方式钻空子。当逐利冲动撞上监管缺位,低俗内容便如野草般在网络空间肆意蔓延。
猎奇吃播的泛滥给个体健康乃至社会价值层面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个体健康维度看,主播暴饮暴食,催吐、假吃等操作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人为了吃进猎奇怪异食物,将味觉神经切除。这种行为无异于对身体的慢性自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其次,在价值观层面,当“吃得多”“吃得怪”成为流量密码,可能会引起人们竞相模仿,导致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被公然践踏。此外,此类低俗内容还会污染网络内容生态,形成 “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性循环,优质内容被淹没,而“不择手段博眼球”者大行其道,健康清朗的网络风气由此被不断消解。
制止猎奇吃播乱象,需要“平台把关、公众抵制、政府引导”三管齐下。平台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通过AI识别、关键词拦截等手段,精准拦截违规内容;建立严格的违规账号分级管理制度,对屡教不改者实施限流、封禁等阶梯式处罚;此外,还可以优化算法推荐逻辑,优先推送优质内容。同时公众也要擦亮双眼,主动向低俗内容说“不”,拒绝为猎奇直播贡献流量与打赏。相关部门则需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完善行业规范、宣传教育等方式,倡导吃播回归分享美食的本质,大力推广健康饮食理念与节约风尚。平台技术及时把关、公众理性筑起高墙、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唯有多方合力才能推动网络吃播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唐芷茜(湖北大学)
责编:詹蔷【责任编辑: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