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讲述都像一块拼图, 渐渐拼合出庙前街的百年图景
《三墩庙前街口述史》 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人民政府 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5年5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城镇化进度加快,许多历史悠久的乡村、城镇街区发生飞速蜕变,一些文化传统也在急剧变化。记录下曾经的生活,让子孙后代知晓珍贵的历史,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墩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宋代的三墩,商贸活动频繁,成为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明清时期,三墩的商业和手工业趋于繁荣。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形态在这里汇聚,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社区。但同时因为三墩庙前街的升级改造,一些传统店铺、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
《三墩庙前街口述史》编写团队深耕三墩当地民俗文化,采访了曾在庙前街一带生活、工作过的30位不同年龄层的三墩居民,整理编写了《三墩庙前街口述史》一书,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记录了庙前街的变迁和发展,并折射出三墩在历史洪流中的兴衰浮沉,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每段讲述都像一块拼图,渐渐拼合出庙前街的百年图景。
三墩钱氏家族后人钱楠楠,已年过八旬,他说:“我再不说的话,下一辈的人什么也不知道了。”虽然有点绝对,但的确也道出了实情,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本书涵盖面广,既有街区历史风貌的宏观呈现,又有具体细微的个人生活变化的描述;既有街区商铺、民宅、作坊、寺庙等多种类型的物质文化,又有划龙舟、听说书、点地蜡烛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著名商铺的兴衰,又有豪门望族的变迁;既有和平时期的平静生活,又有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让人目不暇接。
三墩曾被誉为“小上海”,有繁华的街市,也有浓厚的文化。如多篇口述中提到的茶馆,不仅数量多,而且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空间,是信息的集散地、休闲娱乐场所,也是解决邻里纠纷的理想地,通过“吃品茶”,就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在三墩,端午节划龙舟,“五月初三可能就要开始了,开始划龙船,龙头再一家一家跑进去,拿个龙头‘哐哐哐’敲一下,然后这家要给一点红包,是讨个彩头吧!”农历七月三十点地蜡烛:“女儿或者干女儿、侄女儿,送给母亲、干妈、姑妈的月饼必须要在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的生日前送过来,这样才是孝顺。”这些看似并不“高大上”,却是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情有义。
这本书的访谈对象,对其经历娓娓道来,有的生动有趣,有的感人至深。如85岁老人朱守林回忆童年:“打弹子、撇洋片、躲猫猫也都在这个地方,大人们那时候也任由我们玩。到了晚上,老人、孩子都在这儿乘凉,讲笑话、听故事,嘻嘻哈哈中也就忘了炎热。”
《三墩庙前街口述史》仿佛是一个时间老人,将庙前街上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一帧帧图片呈现在读者眼前。虽然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但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民众的生存智慧、有温度的生活样态和面对生活变迁的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