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展会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陈石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展会经济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协同发展和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关键手段。通过对典型地区的实证分析发现,展会平台能够有效引导高端要素集聚,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当前展会发展仍面临信息不对称、服务能力不足及制度支持欠缺等问题。本文提出从功能定位调整、资源整合机制完善、数字化赋能等方面优化展会资源配置路径,以实现展会经济对产业升级的持续推动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践操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方向参考。

关键词:展会经济 产业转型 资源配置 产业链升级 区域发展

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与高质量发展目标驱动下,展会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产业融合与升级的重要载体。会展活动不仅提升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也促进了技术扩散与产业链协同,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全球价值链重构,传统展会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升级的多样化需求,亟须探索更加高效、专业、智能的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展会经济如何有效助推产业转型,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展会经济驱动产业转型的运行机制

通过会展活动,上下游企业得以在同一平台中实现高效对接,促进行业间的信息流通和技术共享,从而加快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步伐。展会不仅是商品展示与交易的场所,更是行业趋势发布、政策解读与合作洽谈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引导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流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从市场引导机制来看,展会为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通过集中展示前沿技术和先进成果,吸引资本、人才等要素向新兴领域倾斜,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展会还具备显著的品牌放大效应,有助于提升参展企业的市场认知度与竞争力,增强产业链的整体韧性。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政策扶持与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其中,进一步强化展会对产业布局调整的引导功能。从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分析,展会经济能够打破地域限制,促进跨区域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大型展会往往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参展商与采购商,这种跨区域的互动交流不仅提升了市场开放程度,也推动了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展会所带来的短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聚集,也为本地服务业带来了持续的发展动力,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联动增长,形成以展促产、以产促城的良性循环。从技术创新机制来看,展会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渠道。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往往首先在展会上亮相,并通过现场演示、技术交流等方式迅速获得行业认可,进而加快市场化进程。这种技术扩散机制不仅提升了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也有助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展会平台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现实障碍

展会平台作为连接供需两端的重要枢纽,在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过程中本应发挥高效的整合与引导作用。然而,当前展会平台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阻碍了其对产业链协同效应的有效释放。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尽管展会为各方提供了集中交流的机会,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信息归集与共享机制,导致参展企业之间难以实现精准对接,降低了合作效率。部分展会组织方在招商选展过程中缺乏行业聚焦性,造成参展企业类型混杂,削弱了展会的专业性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匹配度。从资源整合角度看,展会平台在推动产业链协同方面尚未形成稳定的联动机制。

一方面,展会运营主体多以短期经济效益为导向,忽视对产业链整体协同能力的长期培育,导致展会活动难以持续赋能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展会规划往往侧重基础设施投入,缺乏对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统筹考虑,致使展会资源与本地产业链衔接不畅,难以形成良性互动。跨区域展会之间的协同机制缺失,不同地区展会主题重复、内容趋同,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竞争,限制了展会平台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资源的能力。在服务能力层面,现有展会平台存在专业化服务水平不足的问题。一些展会组织机构在策划、执行、配套服务等方面仍停留在传统模式,未能建立起完善的会前、会中、会后服务体系,影响了企业参展的实际成效。特别是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支持、投融资对接、法律咨询等增值服务供给不足,进一步制约了展会平台对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推动力。

数字化手段应用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展会平台升级的重要因素。部分展会仍未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融合体系,难以适应现代产业链对高效协同与智能匹配的要求。统一的展会质量标准和产业协同导向的支持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区域间展会发展水平不均,难以为产业升级提供系统支撑。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削弱了企业的创新动力。行业监管机制尚不成熟,影响了企业在展会平台上开展深度合作的信心与意愿。

三、优化展会资源配置以提升产业附加值的路径

当前,展会资源在空间布局、行业分布及要素流动等方面仍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制约了其对产业升级的实际贡献。为此,应从资源整合机制、功能定位调整、服务能力建设与数字化赋能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高效协同的展会资源配置体系,从而实现对产业链价值提升的有效支撑。在资源整合方面,需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展会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展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展会运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格局。这种整合方式有助于将展会资源与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增强展会对高附加值环节的集聚效应。

要推动跨区域展会联动发展,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合作机制,促进展会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的高效流转和合理配置。在功能定位上,要加快从传统展示交易平台向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转型。展会不应仅限于产品展示和交易撮合,而应拓展至技术交流、品牌推广、投融资支持、人才引进等全产业链服务领域。通过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完善会前策划、会中对接与会后跟踪的服务链条,使展会成为推动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设立专项展会平台,集中展示前沿成果,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应注重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的建设。展会组织方需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策划与执行能力,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推动会展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包括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跨境贸易在内的配套服务体系,为参展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特别是在国际性展会中,应强化多语种接待、国际认证对接等服务内容,提升展会的国际化水平,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全球竞争力。在数字化赋能层面,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展会生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搭建智能化展览平台,实现参展商与采购商之间的精准匹配与实时互动。

四、典型地区展会经济助推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多个地区依托展会经济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和能级跃升。通过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展会经济在资源配置优化、产业集聚增强、技术创新加速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及其对本地产业体系升级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较强的经济基础与开放优势,已形成以国际性、国家级展会为核心的会展集群。这些地区的展会平台不仅具备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还在专业化运营、服务体系完善、国际合作拓展等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

通过持续举办高水平行业展会,有效引导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科技创新等资源向重点产业领域集聚,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与价值提升。展会活动强化了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了本地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中西部地区则更多依靠展会经济作为突破传统产业路径依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一批区域性重点城市加快布局大型会展中心,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特色展会品牌。这些展会注重与地方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本地企业与外部先进要素的链接,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展会带来的信息和技术也为当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助力构建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从空间布局来看,展会经济的发展还显著增强了城市之间的功能联动与资源整合能力。城市群内部通过展会资源共享、主题错位发展等方式,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与协同发展并存的格局。

展会不仅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间产业链的互补协作,为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提供了支撑。展会经济对产业人才结构的优化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展会活动的频繁开展,催生了大量对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有较高要求的岗位需求,推动人力资源向高附加值服务业流动。展会所带来的知识传播与理念更新,进一步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五、结语

展会经济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关键纽带,正日益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产业链协同、提升附加值等路径,展会活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当前展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信息不对称、服务机制滞后等问题,亟需系统性改革与创新。未来应进一步提升展会的专业化、数字化和国际化水平,强化其对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推动展会与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会展经济生态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志远.展会经济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J].经济地理,2023, 43(6): 89-95.

[2]周晓红.现代会展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2,38(4):56-63.

[3]吴建国.会展活动对城市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24, 31(2):112-118.

[4]郑文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会展经济功能演进与产业联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0):74-80.

作者简介:

陈石,男,1990年1月20日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