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警官”的温情服务:把户籍室搬到乡亲的屋檐下

多彩贵州网讯 5月22日清晨,细密的雨帘笼罩着高田村的青瓦白墙。天龙派出所“菜警官”姚辉和郑荣金踩着湿润的田埂,挎着鼓鼓的公文包往竹林村方向走去。包里的户籍材料被塑料膜仔细包裹着——这是他们第三次为杨明龙家的事奔走。

“姚辉,你看这家的丝瓜架搭得真结实。”郑荣金指着路边院落时,姚辉已经掏出笔记本核对门牌号。二组3号的木门虚掩着,院里晾着的校服在细雨中轻轻摆动,门槛处斜倚着的竹拐杖让两人的脚步不约而同放轻了。

“杨大哥,我们是来送新证件的。”郑荣金坐在堂屋的媒火前,将带着体温的户口本轻轻放在杨明龙粗糙的掌心里。49岁的汉子摩挲着封皮上的烫金字,妻子徐红琼的眼眶已微微发红——这个月他们刚为女儿筹齐材料,没想到民警竟把证件送到了家里。

在核对信息时,姚辉发现杨父杨国友的户籍状态异常。当提及八年前去世的老人,徐红琼突然背过身去拭泪:“那年他爷走的时候,正赶上明龙摔伤腿......”未尽的话语里,是山区群众面对行政手续时特有的局促。

“您看这样行不行?”郑荣金掏出随身携带的告知书模板,“我们把材料都备齐了,您只需要按个手印。”姚辉已拿出相关材料,将印泥摆在最顺手的位置。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阳光穿过天井里的葡萄藤,在泛黄的老式户口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返程路上,两位警服沾着泥点的“菜警官”仍在商量:“得跟卫生院再核实下当年的诊疗记录”“杨涛福下个月满18岁,记得提醒他换身份证”。山风掠过层层叠叠的稻田,捎来远处小学校悠扬的课间铃声——在这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里,最动人的民生叙事,正藏在这些沾着泥土清香的户籍档案里。

当“最多跑一次”遇上“一步都难行”,天龙派出所的“平安驿站”已累计上门服务137次。那些装在民警公文包里的,不仅是证件材料,更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赤诚。

作者:胡磊 编辑:张小维 责任编辑:王超 终审:谭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