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学术研讨活动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来自艺术研究机构和创作领域、文博单位、行业管理方面的16位嘉宾齐聚一堂,与全国各地参加双年展的120余位作者代表围绕“时代匠心”主题展开深度探讨交流。
本次研讨活动,基于参展作品创作表征、创作者核心诉求及行业发展现状展开。受邀嘉宾围绕“学术赋能——开启艺术创作的多维图景”“设计·材料·技艺——当代工艺美术创新传承”“行业发展与生活需求共振——时代匠心描绘美好生活”三个子议题,从不同的观察点与角度进行交流。
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汇聚了国内众多工艺美术创作者的精品力作,品类丰富多元,对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样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彰显出国家级艺术殿堂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展览体现出了宏大格局和专业高度,对引领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针对未来双年展的机制、策展思路、作品遴选、陈展方式、推广传播等方面建言献策。
研讨活动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应邀以《“消费社会的边缘”走向“消费社会的中央”》为主题进行发言。他指出,本次研讨活动推出的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引领,而是触碰到了“产业与美好生活”及“创新传承”等敏感的话题,从文化的视角再谈产业,让工艺美术所承载的使命更接地气,更有底气。目前,整个工艺美术行业已经到了从“作品思维”向“产品思维”转变的关键时刻,而且这种转变刻不容缓。
才大颖表示,工艺美术源于生活,也一定要回归生活,这是历史的必然。工艺美术只有完成从“作品”向“产品”的转型,才有可能跻身到产业序列。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面对人们对“生活艺术化”的渴望,单纯的转型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从产业的视角看,目前没有成熟的可寻之路借鉴,或许“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转型”才是未来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唯一路径。这是由工艺美术具有“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特质所决定的,对工艺美术产业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才大颖进一步指出,如何实现“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转型”,需要明晰的是:工艺美术“艺术生活化”的方向一定是满足小众、个性化需求,一定要创造情绪价值。作为经典产业之一的工艺美术,一定要有别于其他经典产业,要紧紧抓住其具有“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的特质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与时俱进中协同共振,在“艺术生活化”的产业进程中,树立大众对“时尚”概念的新认知。这也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去年在温州首次提出的“从‘以人为中心’的时尚1.0时代转向包括人在内的‘以场景为中心’的时尚2.0时代”的学术主张一致。工艺美术品“艺术生活化”的产品方向将创造一个全新的消费品类——“时尚消费品类”。时尚消费品在消费场景中会将艺术性、文化性、精神性等内涵,以设计为支点,创造出“情绪价值”而成就“新时尚”。从“经典产业”跨向“时尚产业”,这个“新时尚”的内涵不仅创造了“情绪价值”,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艺术性、文化性、精神性”与时代相伴,以此构建出工艺美术“转型与升级相互加持”的逻辑。因此,从“经典产业”跨向“时尚产业”的升级是历史的必然,转型与升级也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能否与未来美好生活需求同频共振的“关键之钥”,求变与担当则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在新时代,能否实现从“消费社会的边缘”走向“消费社会的中央”的历史使命。
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表示,此次研讨不仅是对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展的总结,更是对2027年第八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的启动与展望。2027年恰逢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十周年,第八届双年展将结合这一契机,围绕传统工艺振兴与当代转化策划开展。未来,中国工艺美术馆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不断深化对工艺美术和非遗资源的挖掘、展示和研究,为推动工艺美术与非遗事业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