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干部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它不仅能起到记录和总结工作的作用,还有助于提高思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是,写作也有“瓶颈”,特别是对某一文体熟稔之后,不自觉地就会按“套路”下笔,落入千篇一律的窠臼,并因惯性思维而难以突破。仔细想来,要突破写作“瓶颈”,或许可以从蓄力、蓄思、蓄势着手,以广博学识提升笔力,用深入研究创新思路,凭饱满态势一气呵成,则笔下将流淌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的文字,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实践。
蓄力,是突破写作“瓶颈”的基础。就像高楼大厦需要坚实的地基,写作笔力的提升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干部首先应在理论学习上下苦功夫,深入钻研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让自己的文章有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比如在撰写政策解读类文章、调研报告时,唯有对相关理论依据和政策措施做到学深悟透,才能精准阐述工作意义、目标和举措。同时要广泛学习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知识,做到“于有心处积累,于无心处广蓄”,让各类书籍成为思想伴侣,不断从历史故事中汲取经验智慧,在文学作品中涵养文化气质,于经济和科技知识中洞察时代趋势。这些多元知识就像写作素材的“百宝箱”,让你书到用时能信手拈来。此外,还需注重对基层实践知识的积累,多深入社区组织、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心声,让笔下的文字更接地气、更有力量。
蓄思,是突破写作“瓶颈”的关键。当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后,还需学会思考,将知识转化为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观点。干部写作要多角度审视问题,不局限于表面现象,要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比如在撰写工作总结时,不能仅仅罗列工作成绩,要思考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方向。在思考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要敢于对已有的观点和模式提出质疑,打破思维定式。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尝试从新的角度切入,用新的方式表达。比如在宣传推广某项工作经验时,可以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原本枯燥的工作流程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此外,还要善于总结归纳,将零散的思考成果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
蓄势,是突破写作“瓶颈”的保障。写作需要灵感,但灵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长期的蓄力、蓄思基础上,厚积薄发形成的一种创作态势。当准备充分、思路清晰时,就要抓住时机,集中精力投入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营造安静、适宜的写作环境,排除外界干扰,保持专注,让思维如行云流水般倾泻于笔尖。同时,要保持积极的创作心态,克服畏难情绪,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于长篇文章或重要文稿,可以采用“分段突破、系统集成”的方法,先拟定详细的写作提纲,明确各部分的主题和逻辑关系,然后按照提纲逐步推进,在每一个段落写作时都保持连贯的思路和饱满的热情。完成初稿后,也不要急于定稿,要进行反复修改打磨,从文章结构、内容逻辑到语言表达,都要进行细致打磨,从而让文章更加完善。(四川省高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曾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