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没有及时治疗,孕妇的心脏被细菌“攻陷” 医生:及时治疗远比“熬一熬”安全

35岁的孕妇小沈(化名)家住浙东某县,夫妇俩从事废旧物资回收,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小日子过得也是温馨而有信心。去年下半年,小沈再次怀上宝宝,然而怀孕4个月时,做母亲的喜悦被突然按下暂停键。

“一开始莫名其妙发烧,身体不舒服但不是很剧烈,体温徘徊在37度—38度之间,期间有咳嗽与腹痛,怎么也好不了。”小沈说,在长达两个月时间里,辗转住院3次,却始终未能找到病因。

直到孕6个月时,在当地一家医院心脏超声检查揭开了真相,让夫妻俩十分崩溃,原来小沈是患了感染性心内膜炎,且主动脉瓣膜上已形成脓肿赘生物。

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率超90%,即使规范治疗,死亡率仍有10%-30%,更何况小沈还怀着孩子,病情更是严重,母婴的安全危在旦夕。

无奈之下,丈夫含泪做出“舍小保大”的决定:理智告诉救老婆更要紧,但孩子已经六个月了,夫妻俩都舍不得。

来势汹汹的病情不等人,根据当地医生建议,小沈连夜被120紧急转诊至浙江省人民医院。入院后,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MDT)讨论。产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感染科以及药学部与血管外科等专家悉数到场,共同商讨救治方案。最终,“力保孕妇性命,争取保住孩子”的治疗方案成为专家们的共识。

充分准备后,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崔勇主任医师团队、麻醉科严美娟主任医师等站上手术台。历时3个半小时,成功完成了主动脉及二尖瓣瓣膜置换,幸运的是孕妇和腹中的宝宝都安然无恙。

虽然初战告捷,但这仅仅是救治重要的一步。小沈是孕妇,术后管理比普通心脏术后患者更加复杂。“既要预防她心衰和感染,又要确保用药对胎儿安全,预防流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使胎龄增加,让宝宝‘壮实’些。”该院产科主任杨立伟说。

所幸,经过产科、ICU、心脏大血管科等学科通力协作,精细管理,小沈顺利闯过重重关卡,完美避开以上风险,很快从ICU转入产科普通病房,顺利出院。

在日复一日晨昏转换中,宝宝在小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经全面评估,小沈在33周 回浙江省人民医院产科接受剖宫产,诞下体重4斤多的男宝宝,各项指标都不错。见到宝宝一刹那,小沈夫妇又一次眼睛湿润。“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感激,担心了这么久,一家人终于可以团圆在一起了。”

但是,导致此次险情的元凶究竟是什么呢?医生追根溯源发现,小沈在怀孕期间有牙龈发炎,因为怀孕,怕用药影响胎儿,就想着熬一熬。

杨立伟解释,孕妇牙痛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菌血症,即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心脏,加上小沈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瓣膜异常,细菌趁机附着繁衍,最终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形成瓣膜脓肿,危及到母婴生命。而最后的检验也证实,小沈的血液中检出口腔细菌。

杨立伟提醒,很多孕妇担心孕期用药会影响胎儿,事实上,目前不少药物在孕期使用也是安全的,像牙科问题,及时治疗远比“熬一熬”更安全。当然,用药等治疗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当然,为避免孕期被动,医生还是建议大家在备孕前就处理好牙齿等身体健康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