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重现历史 时空对话震撼人心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主题活动

AI技术重现历史 时空对话震撼人心

南报网讯(记者杜莹)5月18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史料陈列厅观众休息区,一块电子屏幕上滚动着数十张稚嫩的面孔——这些由AI技术还原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童年影像,将现场观众带入了一段交织着血色与抗争的岁月。

当天正值国际博物馆日,纪念馆举行“记忆与未来:科技守护历史青春书写和平”主题活动,以“一组照片、一封信、一个承诺”为主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在“历史记忆”环节,AI技术将1937年南京城的废墟影像与2025年现代化都市全景进行动态对比。来自埃及的法易现场感慨:“这一对比让我深受震撼。战争曾让南京这座城市满目疮痍,今天的繁荣更凸显和平的珍贵。”

通过AI修复,部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幼年照片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他们破碎的童年记忆也被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叙事,葛道荣就是其中之一。1937年,年仅10岁的他目睹叔父、两位舅父被日军杀害,自己也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区被刺伤右腿,终身留下疤痕。AI技术不仅还原了他幼年的面容,还模拟了他“未被战争打断的人生”:一个无忧无虑、在田间奔跑打闹的普通孩童。这种“平行时空”的对比,让观众直观感受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无情撕裂。

来自无锡的观众李华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特别时刻,他告诉记者:“当AI还原的孩童影像与幸存者布满皱纹的面庞重叠,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中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具体生命的呐喊。”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珍爱和平。此次活动特别设计了“致2035年的和平信”环节,青少年代表在信中写下对历史的理解与对未来的承诺,这些信件将被封存于纪念馆特制的“时光胶囊”,计划于2035年重启。“我要告诉未来的世界,我们这一代人不会忘记历史,更会为和平奋斗。”一名青少年在信件中写道。

纪念馆教育专员许晶晶介绍,纪念馆通过“历史认知—科技体验—价值观内化—行动承诺”的闭环设计,以及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摸、可参与,观众能更好地感知历史温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守护历史记忆、传承和平使命的责任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