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覆盖面广、
已举办十余年的IT类竞赛,
蓝桥杯为何屡陷争议?
“二本、三本崛起了?”
4月30日,第十六届蓝桥杯大赛省赛获奖名单开始陆续公布。一些考生注意到,软件赛和电子赛中,多所原属于本科二、三批次招生的高校几乎“霸榜”一等奖。这些学校在往届比赛中的表现并不突出,但今年的获奖数量不仅远超同省、同组的部分一本高校,甚至超过了部分“双一流”大学。
这一异常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许多考生质疑这些院校存在作弊情况,也有自称知情者披露了疑似作弊的具体细节。同日,这一赛事的官方网站蓝桥云课网发布《关于第十六届蓝桥杯大赛(软件赛/电子赛)省赛个别选手违纪行为的处理决定》,该决定称,大赛组委会通过技术监测、人工核查及线索举报等手段,共认定312名违规选手和1133名作弊选手,并公布了作弊选手的准考证号。
蓝桥杯大赛(以下简称“蓝桥杯”)全称为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国信蓝桥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信蓝桥”)承办,是国内较有影响力的IT类学科竞赛之一。这一竞赛分为省赛和全国赛,多在每年4—6月举行。5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赛事监督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心已注意到相关舆论和问题,目前,暂不便发表任何评论,若未来赛事规则有所调整,将通过官方渠道对外公布。《中国新闻周刊》多次致电国信蓝桥及各地蓝桥杯赛事的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近年来,每届蓝桥杯都会通报数百,乃至上千名作弊违规考生。作为一项覆盖面广、已举办十余年的IT类赛事,蓝桥杯屡遭“花钱拿奖”“水赛”等质疑。蓝桥杯为何屡陷作弊争议?其含金量到底如何?
4月12日至13日,第十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赛在全国同步开赛。图/蓝桥云课网
“取决于学校和监考老师的自觉”
“省赛考试当天,就听说有学生在朋友圈举报同学考试作弊。”张晶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张晶是湖南省一所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也是该校蓝桥杯组委会的成员。4月13日,湖南省赛结束后,一名来自湘南学院的考生在朋友圈发文,声称有同学在考试中作弊。张晶随即将相关情况反馈给上级赛事组委会。
根据蓝桥杯官网信息,大赛组委会通过微信、QQ、邮箱等渠道收集举报材料,回溯赛事视频监控、核查监考记录,交叉比对试题提交时间及 IP 地址轨迹,形成完整证据链,确认部分选手答卷内容高度雷同,并精准锁定了多起利用通信工具作弊的行为。
张晶认为,她所在的考点并未出现作弊。她介绍,该校考点共有两百多名学生参加考试,统一在机房电脑上答题,考场严禁携带手机,考生去洗手间也有监考老师全程陪同。但据她了解,湖南省约有50个考点,尽管大赛组委会会实时监控比赛,但是各地执行的监考标准并不相同,如果由本校老师监考,“这一过程中是否合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监考老师的自觉”。
部分考点的监考漏洞,为作弊留下了空间。根据蓝桥杯省赛要求,考试期间通过局域网分发题目和提交答案,全程禁止访问互联网或使用USB等外部设备。但根据一张网传的QQ群聊天截图,湖南省软件赛开考一小时后,就有考生把试题上传至群内。多个省份参加今年蓝桥杯省赛的考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些线下考点的安检并不严格,考生可以携带手机进入考场,也可以在考试中途请假上厕所,在厕所用手机查找资料。
第十六届蓝桥杯省赛共认定312名违规选手和1133名作弊选手,并公布了作弊选手的准考证号。图/蓝桥云课网
一位广西某地方普通高校的2024届毕业生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2023年,他参加蓝桥杯时,学校会先组织预选赛,许多同学通过作弊进入省赛。相比之下,省赛的考试纪律更加严格,但有老师会提前在考试电脑上做手脚,也有考生将U盘插入考试电脑,甚至通过手机传答案。
实际上,蓝桥杯近年都会通报作弊和违规行为。根据蓝桥云课网站信息,2024年,第十五届蓝桥杯省赛电子赛甄别出83名违规选手和117名作弊选手,2023年,第十四届蓝桥杯省赛共甄别出379名违规选手和618名作弊选手。
疫情期间的线上考试中,作弊情况更加严重。2022年4月9日至6月24日,蓝桥云课网站连续发布了14批作弊名单,共涉及900多人。一位参加2022年省赛的考生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时,包括他在内的很多考生都是在宿舍内参赛,按组委会要求,对于每名考生,要架设两个机位进行全程监控,但这种所谓的“双机位监考”几乎形同虚设。“我知道当时很多人都在作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被查出来。”
除了未能彻底查出作弊行为,另一个引发争议的问题是对作弊的误判。不少考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并未作弊,却仍被系统判定违规。对此,前述赛事监督负责人回应,考生可提交申诉,组委会将对相关情况复核。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中国理事会副主席陈文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随着AI的普及,IT类竞赛在识别作弊行为上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目前,这类赛事监管仍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网络管控和证据追查往往依赖考点配合,难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事后复查也不能保证识别出所有作弊行为。
根据蓝桥杯章程,自第十三届全国总决赛起,大赛建立了不诚信名单库,凡在蓝桥杯大赛中有违纪作弊行为的选手,都将被纳入该名单,无法享有组委会与知名企业合作的就业绿色通道。同时,违纪作弊选手三年内将被禁止参加蓝桥杯任何赛项,若院校连续两年出现违纪作弊选手,组委会将禁止该院校参赛一年。
在张晶看来,蓝桥杯尽管具备一定官方背景,但由商业公司承办,监考和管理相对松散。她举例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考试由学校教务处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考试纪律更为严格,作弊空间较小,违规成本也更高,学生通常不敢轻易触碰红线。
张晶所在学校也是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以下简称“天梯赛”)的考点。天梯赛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等高校承办,每年4月下旬举行。她认为,相较于蓝桥杯,天梯赛的监考系统更为先进,对违规考生的处理也更公开透明。4月29日,天梯赛在其官网公布了部分作弊考生的监控视频。
蓝桥杯组委会在通报中仅公布了作弊选手的准考证号。对于网传出现大规模作弊的院校,《中国新闻周刊》向多名学生了解到,校方并未公布对相关学生的处理情况。就违规学生和教师的后续处理问题,《中国新闻周刊》致电相关高校,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一年报名费超7500万
蓝桥杯主要考查考生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的能力,设有软件赛、电子赛、项目实战赛等多个赛项。大赛章程提到,题目应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背景,同时还应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有一定引导作用。据大赛官网信息,自2010年举办以来,蓝桥杯已吸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800余所高校参与,累计参赛人数超过120万。
蓝桥杯分为高等教育组和青少组。其中,青少组则被纳入教育部“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属非营利性的白名单赛事;高等教育组省赛报名费为300元,由国信蓝桥统一收取相关费用。根据蓝桥杯官网信息,第十五届蓝桥杯大赛高等教育组参赛人数为25万,按此计算,一年的报名费总收入超过7500万元。此外,蓝桥云课网站还出售价格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备赛集训课程,覆盖省赛和国赛全阶段。
根据蓝桥杯章程,省赛通常在报名人数集中、具备软硬件条件的高校进行,同时兼顾区域分布。张晶介绍,蓝桥杯会向考点学校提供一定补助,通常可覆盖监考教师的劳务费用,但组委会难以配备足够人手对所有考点有效监督。
“300元的报名费在大学生竞赛中算是偏高的了。”张晶表示,为减轻学生负担,她所在的学校对获奖学生设有相应奖金:省一等奖奖励300元,二等奖150元,三等奖100元。
不便宜的报名费下,吸引众多考生参与蓝桥杯的一大因素,是其相对较高的获奖率和较低的参赛门槛。以软件赛为例,C/C 程序设计、Java软件开发和Python程序设计均设有研究生组,大学A组、B组和C组,985、211院校本科生只能报大学A组及以上组别,其他院校本科生可自行选择报大学B组及以上组别,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可报大学C组或其他任意组别。蓝桥杯省赛每个组别设立一、二、三等奖,原则上各奖项比例为 10%、20%、30%,加起来得奖率达到六成。
郑刚就读于江苏省一所地方普通高校,他在过去两年都获得了蓝桥杯江苏省赛电子组B组三等奖。他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蓝桥杯省赛的题型包括填空题和编程题等,考生即使完全不会编程题,只答对填空题也有可能获省赛三等奖。对于编程题,考生也可以通过“全排列”“穷举”等解法获取一定分数,甚至有机会冲击一等奖。因此,不少考生选择短期备考,甚至“碰运气”参赛,在他和同学看来,这是一项“性价比”颇高的比赛。
据蓝桥杯和国信蓝桥官网信息,国信蓝桥成立于2005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设立,是一家以大学生就业为切入点,以职业服务为主线,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的人才大数据科技服务平台,并于2017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公开信息显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原人才开发处处长李建伟曾任蓝桥杯秘书长、国信蓝桥CEO。
含金量几何?
“不理解为什么要作弊。”张晶听说当地有几所学校的老师也参与了作弊,感到十分震惊。在她看来,蓝桥杯获奖更多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完全没必要费尽心思去违规操作。
蓝桥杯的奖项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和升学有一定帮助,但其含金量在不同学校存在明显差异。曾就读于某“双一流”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黄军参加过ACM等竞赛,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蓝桥杯的监管和评分机制早已在竞赛圈内引发质疑,在保研、求职和评奖中,省赛奖项作用有限,国奖的含金量还可以,但是他和同学更倾向于参加ACM等认可度更高的赛事。
一位近两届蓝桥杯国赛一等奖选手的指导教师也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尽管蓝桥杯要求填写指导教师姓名,但他指导的学生几乎是独立完成全部内容,自己“只是挂名”,并未真正参与辅导,平时精力也并不在这一赛事上。
一所国内顶尖高校的程序设计竞赛主教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长期参加竞赛训练的学生而言,蓝桥杯的题目难度较低,缺乏挑战性,学生通常不会主动参加这一比赛;对于不熟悉IT类竞赛的学生来说,蓝桥杯的题目难度高于学校的课程,对提升能力有一定帮助。
吴敏是广东一所“双非”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她为了今年蓝桥杯电子赛省赛已备考几个月,除了希望获得综合素质测评加分,她更希望获奖,以便未来在研究生考试复试中给导师留下好印象。然而,在不少本科毕业生看来,这种期待或过于理想化。一位毕业生直言,他在复试中就曾被导师问道:“蓝桥杯是什么?”
企业招聘中,蓝桥杯的认可度也被质疑。一位IT行业资深从业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在校招过程中遇到不少获得过蓝桥杯省赛奖项的学生,对他们的印象并不好,“变量基本类型有哪些、整型和浮点型有哪些分类,这些基础问题有的学生甚至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在他看来,蓝桥杯的获奖经历或许并不能成为进入企业的敲门砖。
对于蓝桥杯在学生间的热度差异,张晶认为,原因在于高职高专或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往往难以接触更高水平的赛事。相比之下,蓝桥杯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参赛机会。
据多位受访者反映,部分老师协助作弊的动机,正是希望本校学生能在这类比赛中获奖,提升学校的声誉或学生的竞争力。蓝桥杯官网公布的获奖名单中,地方普通高校频繁上榜。《中国新闻周刊》梳理这些高校官网发现,有不少对于赛前备考、赛后成绩的宣传,相应学院对蓝桥杯十分重视。
郑州商学院有教师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与知名高校学生相比,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存在差距,教师在竞赛指导方面也相对薄弱,因此,蓝桥杯对电子、自动化等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有教师202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也提到,该校以蓝桥杯为支点,2021年成立了智能电子工作室,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
“其实早就见怪不怪了。”郑刚观察到,除了蓝桥杯,其他大学生竞赛中也存在作弊现象,尤其是在一些非考试类、只需提交作品的比赛中,代做、买题等现象更为普遍。据媒体报道,今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中,组委会就发现多组作品高度雷同,部分参赛队伍涉嫌购买论文。
“蓝桥杯和其他IT类竞赛年年都有作弊传闻,但出现如此大范围违规,甚至有老师参与作弊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听说。”张晶估计,如果未来作弊现象愈演愈烈,蓝桥杯的认可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应受访者要求,张晶、郑刚、吴敏为化名)
作者:孙厚铭
编辑:杜玮
运营编辑:肖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