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快速传播,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它从单纯的历史文化守护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
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值此之际,天眼新闻文化频道策划推出专题报道,从各个维度感受博物馆“可传统、可科技、可时尚、可文艺、可趣玩”的百变属性,从中一窥贵州的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变化与趋势。
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贵州各类博物馆推出不少新展览和活动,不仅可以前往博物馆打卡,还能静心感受文物魅力,触摸文明温度,聆听历史回响。
——编者按
身着白大褂,手持镊子,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馆员杨偲立于修复台前,认真地清理眼前仿商代兽面纹铜爵表面硬结物、补配残缺……5月11日,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贵州省选拔赛在贵州省博物馆举行,杨偲获得了金属文物修复师专项评比二等奖。
参加比赛的杨偲。
杨偲是一名“90后”,今年是她踏入文博行业的第10个年头,也是她在贵州省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第5年。杨偲将自己形容为“文物医生”,在她看来,文物修复师与医生都需要经验,文物修复的学习是一个“需要熬”的过程。“修复师需要很多精力去练习、去钻研、去尝试新的技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修复经验的积累需建立在大量实践案例基础上,才能在面对不同文物病害问题时,准确合理地拿出最得当的解决方案。”从事这项工作以来,杨偲见证着一件件文物“重获新生”,也亲历着历史细节的逐步还原。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化石进行日常维护。
2024年初,贵州省博物馆基本陈列“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开展,杨偲承担了“清代贵州”部分策展工作和相关文物修复任务。“多次开会商讨、与专家前辈们深度交流,让我收获了很多。”杨偲坦言。
同为“90后”的夏艳琳依,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担任展陈设计的工作。“希望更多人在博物馆得到启发。”作为专题博物馆策展人,夏艳琳依认为,策展的前提是保证文本内容的科学性,其次是在晦涩与通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观众在生动有趣的内容中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展人之一夏艳琳依。
夏艳琳依所在的展览陈列部,“90后”员工占比近 90%,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创意激活博物馆展览的新意,参与策划设计的临时展览接连亮相国家自然博物馆、澳门科学馆等地。夏艳琳依表示,青年博物馆人有拥抱新科技力量的勇气、不满足于现有研究的野心、对文博事业保持热忱初心。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讲解员王诗韵向观众讲解贵州地质知识。
毕业于美术专业的王诗韵,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社会服务部工作,她将终身学习作为职业准则。“在做科普策划,比如编写课程手册或衍生产品时,我会结合自己的美术特长,在其中加入一些新鲜的内容。”在她看来,“新鲜”应该是年轻人给博物馆与观众带来的独特感受。
“讲解员不应是讲解词的背诵者,而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王诗韵将国博第一代讲解员齐吉祥对讲解的看法深植于心,并通过不断地学习拓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实现从“讲”到“解”、再到“因人施讲”的蜕变。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讲解员徐毅为游客讲解历史。
与王诗韵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95后”讲解员徐毅,听红军故事长大的她,在2020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担任红色讲解员。与同行交流学习、参加讲解员技能大赛……在娄山关工作的5年里,徐毅不断学习,突破自己,“历史是鲜活的,需要有人去传递。”徐毅说,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质朴与真诚最为重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黄蔚
文、图/赵珊珊 吴蔚
海报设计/王子琪
编辑/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