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鄂城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家是什么?家是“根”和“魂”,有家便是归处,有家就有寄托。

鄂城,“武昌鱼故里”“古铜镜之乡”等美名享誉海内外,这座承载着三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城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无论我们行走多远、身在何处,血液里流淌的基因,耳畔处回响的乡音,记忆中弥漫的烟火,都是我们共有的乡愁印记。

回望来时路,祖祖辈辈挥锄耕耘的土地上已成车水马龙,父老乡亲埋头开垦的滩涂已变高楼大厦,一代代鄂城人用勤劳实干的双手,在时光卷轴上写下“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传奇。看清脚下路,鄂城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挑战,教育满意率、交付安置房、打通断头路、盘活烂尾楼、守护校园餐安全等等,这些事儿既是老百姓热切期盼的“揪心事”,又是党委政府念兹在兹的“心上事”,必须不断用心用情用力攻坚解决好。

征途漫漫,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角色和状态面对和解决这些急难愁盼问题,走好前行的路呢?鄂城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我们当以建设者的姿态挺膺担当。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建设鄂城不仅是惊天动地的机器轰鸣、塔吊林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还有那一幕幕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暖心场景: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一键直达”,是拆迁户拿到安置房钥匙的喜悦之情,是打通断头路后的便捷出行,是夜晚南浦路、吴都乔街人头攒动的烟火气,是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朴实笑脸,是小巷里俯身扫垢、小区里清洁楼道、绿化带里垃圾随手捡的你我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鄂城,就得一点一滴做、一步一个脚印干。这其中,人人都是参与者、奉献者,没有指手画脚的旁观者,也没有品头论足的局外人。

一个真正热爱家乡的人,不仅会去建设家乡、发展家乡,无论何时何地,还会以一颗静水流深的赤子之心来礼赞家乡、呵护家乡。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既是城市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文明底色的守护人。今年2月27日,凤凰街道一段三位热心市民勇救落水祖孙的视频刷屏网络,让全网看见鄂城血脉里的小城大爱。少一点线上线下的埋怨指责、多一些将心比心的包容理解,少一点置身事外的冷言冷语、多一些躬身入局的建言献策,少一点带偏节奏的刻薄质疑、多一些风雨同舟的鼓劲加油,人人都起而行之,主动为家乡代言,推介我们的城市,点赞我们的家乡,讲好我们的乡愁故事,共建我们的家园,我们这座城市就一定会充满阳光的正能量,一定会越来越有魅力,也一定会越来越有面对当下与未来的自信。

母亲,一个伟大的词汇,她总是闪耀着爱的光芒,母亲在,家就在。鄂城犹如我们共同的母亲,用她宽厚温暖无私的怀抱,关爱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不要只问母亲为我们做了什么,更要问我们为母亲做了什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鄂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鄂城君

责编:吕鉴蕾【责任编辑:伍佳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