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满意吗?企业看重的技能,学校课程设置时加强了吗?不如双方线下聊一聊,当场给反馈。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5月13日,2025浙江·杭州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在杭州市钱塘区举办。
这是浙江连续第18年举办的全省性校企合作洽谈会,全国138所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与304家企业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就共建专业、共训师资、共育人才开展洽谈对接,推动校企资源共享和技能人才跨区域培养。
说到招聘会,大家都会想到整整齐齐的招聘展位。但这场洽谈与以往熟悉的招聘会不同,摊主不是企业,而是各家院校。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则作为“面试者”,带着企业详情和薪酬待遇等材料,寻求合作机会。
采访多家院校负责人和企业,潮新闻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技能人才的薪酬和社会认可度正在逐年提升。
现场,杭州萧山技师学院傅凯杰老师婉转拒绝了一家企业,“如果公司只是要短期培训就能上岗的普工,那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但如果需要具备复合型技能和实训基础的技能人才,欢迎后续来我们学校的双选会进一步接洽。”
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的议价权正在增强。这也是现场大部分院校老师的态度,希望帮学生找到一份有前景、拥有上升空间、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
这份底气,来自技能人才的紧缺急需。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电梯维保人才就是其中的代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电梯总数量已经达到1100余万台,其中使用15年以上的老旧电梯数量90万台。同时,全国电梯维保人才缺口高达60万人。
“我们定向培养的学生受到各大电梯企业青睐。入职后,因为平时实践课程打下的良好基础,可以比一般员工提早两个月转正,薪资上也更有竞争力。”该校学工部副部长杨乐克告诉记者。
杭州新坐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具技工,浙江领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测试开发工程师,中双元(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器工程师……现场,不少企业为技能人才开出过万的月薪。院校回访数据显示,实训经历丰富、技术过硬的人才,能在入职一年后获得更高的薪酬涨幅。
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是了解产业人才需求情况的重要途径,对于科学谋划专业设置,优化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专业适配度具有实际意义。本次活动共有93所省外院校专程赶来。当天上午,他们分批实地走访杭州多家重点企业,考察了解企业人才需求。
通过走访,他们想知道,浙江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
中策橡胶集团的未来工厂里,只需30秒,轮胎便由半成品滚压成胎胚。车间内,机器人随处可见,却少有工人的身影。“随着工厂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用工对操作的要求越来越低,需要的是懂得设备工艺,对安全生产有系统理解,拥有上下游产业链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公司人力资源副经理张小坚表示。
其他企业也对这一趋势表示认同。随着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如今的技能人才不再是具备单一技能的焊工电工,而要既有技能又懂原理,工业互联网、自动化控制等知识,可以算得上是“必修课”。
“这就是我们想来浙江看一看的理由!”南昌交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方平告诉记者,学校通过每年学生外省流向复盘,发现浙江位列第一,“因此,我们一直在加强与浙江各地的合作,希望除了就业外,达成类似课题合作、实践协议等更深度的项目合作。”
部分院校则看重浙江的开放水平。走访时,西安翻译学院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高晶晶尤其关注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开拓,“我们的学生在掌握小语种的同时也会辅修一门微专业,感觉契合浙江人才需求。之后我们还会去其他设区市走走,把了解到的需求与教学部门做好对接。”
从最初的院校企业“牵手”尝试,到如今超千家院校与企业精准对接,17年来,校企合作洽谈会已推动40余万技能人才奔赴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一线,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金字招牌”。
院校将企业项目搬进课堂,邀请能工巧匠走上讲台,以“项目化实训”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企业则深度参与院校课程设置,定期将员工送回院校提升技能,完成从“实习即就业”到“终身技能提升体系”的转变。
从单纯的人才输送,到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相信未来校企合作拥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