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南京首家特教融合普惠幼儿园
鼓励“微”进步 点亮“星”希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旖旎通讯员董静
“很好!这是小蜜蜂的肚子,接下来我们画翅膀……”初夏的晨光里,7岁的悦悦(化名)正专注地握着笔,在老师陶娟的指导下勾勒出圆润的蜜蜂轮廓。这幅稚嫩的画作背后,藏着这个“来自星星的孩子”半年来从握笔困难到独立作画的变化。“现在不用分解步骤,她也能跟着画了。”陶娟说。
位于栖霞区的南京佳佳幼儿园,是我市唯一一家集特需儿童康复与幼儿教育于一体的普惠融合幼儿园。“佳佳幼儿园的前身是金陵石化南京烷基苯厂幼儿园,2004年随着国企改制,成为民办园。这几年适龄入学儿童减少,在栖霞区残联的指导下,我们换个赛道谋求转型。”该园教学督导李雪介绍,《“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融合教育,消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隔离,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同一所校园里共同成长。2021年,她们携手专业康复机构试水“融合”,探索独特的康复教育模式。目前,在园孩子有近100名,其中特需儿童40余名。
“这些孩子最远的住在江北、建邺,通勤距离超60公里,家长们会带孩子来上全托或者半日托班,或进行'一对一'康复治疗。”李雪告诉记者,特需儿童在入园时会接受运动、模仿、认知、语言、社交五大维度的专业评估,“就像悦悦的个人档案里,既有孤独症疗效评定量表,也有康复计划、本周测评和日常训练数据等内容。”
在这里,每个特需儿童都拥有专属的“1 5”支持体系:一套个性化康复方案,配备“影子”老师、生活老师、运动老师、班主任和个训老师组成的5人团队。这种精细化管理让教育有了温度——当大班孩子制作青团时,普通孩子会主动对焦虑的特需儿童说“不急不急,我们等你”;在木工坊里,“小师傅”们也会默契配合特需同伴完成玩具的抛光、打磨。
“融合教育不是单向施助,而是双向滋养。”李雪介绍,晨间活动中,普通孩子会教特需儿童系鞋带;午休时分,曾经需要生活老师协助穿衣的孩子,现在能帮小伙伴整理床铺。经过专业康复训练,特需儿童语言、社交、自理能力等方面均有不俗的提升。
这种改变在家长端也得到印证。“孩子以前不会系鞋带、穿衣服,自理能力弱,不与别人沟通,一着急就只会哭。”家长张玲说,悦悦是在3岁时查出问题的。她原以为送到幼儿园是在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有助于孩子成长。没想到的是,普通园无法给予特殊孩子足够多的照顾,能力差距在拉大,悦悦也越发孤僻。“现在她放学知道说‘再见’,上周还自己穿好了鞋子。”张玲的声音微微颤抖,“哪怕只是丁点的进步,也让我觉得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
在佳佳幼儿园,悦悦每个月的保育费与普通孩子一致。记者了解到,这背后是栖霞区每人每年最高2.6万元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补贴支撑。作为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栖霞区构建起多部门协同机制,包括区残联、区卫健委、区教育局等在内的13个部门已形成协作机制推进康教融合,连续5年开展送康入校(园)服务,为特需儿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我们还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合作建立了孤独症马术疗愈基地,帮助孩子更好亲近自然,提升社交和沟通能力,目前已为特需儿童提供500余次免费马术骑乘体验。”栖霞区残联康复科科长蔡丰沛说,当前,融合教育仍面临系统性支持的匮乏,从筛选到疗愈,当地正尝试汇聚多方力量帮助这些孩子努力“走出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