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徐良 通讯员 李君元
在德州市陵城区临齐街道办事处西关村王银宪卫生室,每天清晨都会有患者早早等候在卫生室门外,其中不乏来自周边县市区和省外的患者,他们大都满怀期待,希望王银宪医生能够解除长期困扰他们的腰腿颈肩病痛等顽疾。
王银宪医生在接诊
提起王银宪医生,就诊群众对他的医德品行、专业技术和治疗效果无一不称赞有加。他扎根乡村数十年,用独特的“穴位埋置中药”疗法,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解除了病痛,托起了广大基层群众健康的希望,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基层健康守护人”。
一袭白衣,一生坚守,用平凡书写不凡
在医疗设施落后、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普遍存在,受家里大哥从医的影响,看到乡亲们看病就医的需求和渴望,王银宪毅然走上从医的道路。
1986年,王银宪毕业于陵县卫校,他放弃城镇医院的邀约,回到家乡这片热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深夜救治高烧孩童、雨天踩着泥泞出诊、寒冬腊月为独居老人送医送药、学习“穴位埋置中药”疗法解除患者病痛、自掏腰包垫付或减免困难家庭的医药费……“24小时待命”成了他的日常,他也成为了村民眼中“最亲的家人”。
30多年来,他从未吃过一次完整的宴席,只要患者有需要,无论多远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回卫生室,及时为患者解除病痛。他的药箱里,装着血压计、听诊器,也装着村民的健康希望;他的皱纹里,镌刻着风霜雨雪的痕迹,也饱含着100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王银宪医生没有无影灯下的惊心动魄,也没有学术殿堂的光环加身,他却用坚守诠释了“医者仁心”的重量,用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仁心仁术,大爱无疆,医术之外更见医德
王银宪工作不止“看病开药”,他说:“治病更要‘治未病’,让乡亲们少生病、不怕病,才是真正的守护健康。”
1984年,王银宪的大哥王立宪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系,1992—2005年任石家庄解放军第260医院门诊部主任,他自行研发“套管针穴位埋置中药疗法”并于1992年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特色疗法临床治愈了无数腰腿颈肩痛和其他疼痛疾病患者。
1989年,王银宪学习并继承了大哥王立宪教授的治疗方法,其“扶正固本、标本兼治、穴位给药、无毒副作用、治愈率高”的独特疗效,开辟了药物修复性治疗的新途径,也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权威人士的密切关注。王银宪一贯奉行“治病救人 救死扶伤”的医风医德,坚持“严格把关 对症施治”的治疗原则,把病人早日康复作为最大的心愿,使众多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重新回到健康人的行列。30多年来,王银宪医生治愈腰颈椎间盘突出、肩痛、腿痛、三叉神经痛和其他顽固性疼痛患者近万名,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基层乡村医生和名专家,深受周边基层群众的信任。
薪火相传,点亮希望,乡村振兴中的健康力量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王银宪仍然坚守在基层村卫生室,每天都有很多腰腿颈肩痛患者前来寻求帮助,既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痛苦小、花钱少、效果好”是无数治愈患者对王银宪医生独特疗法的评价。
王银宪医生的女儿和儿子在父亲的熏陶下,也走上了从医的道路,并且也在村卫生室担任乡村医生,为广大基层群众服务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他们用实际行动托起了基层群众健康的希望,用“小而暖”的微光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愿每一份坚守都被看见,愿每一盏健康之灯永远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