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倾斜18度, “楼歪歪”特牢固

昨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记者探访江苏首座地震逃生救援体验楼

倾斜18度, “楼歪歪”特牢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国俊

今年5月12日是第十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为此,南京市启动了系列防灾减灾宣传及其他类型丰富的活动。

你知道吗?在南京,有一座地震烈度9度设防、倾斜18度的“斜楼”,它在南京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及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记者前往现场,探访了这座神奇的“斜楼”。

南京有座“斜楼”。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摄

倾斜18度,江苏首座地震逃生救援体验楼

溧水大金山国防园一座4层“斜楼”内,一场救援演练培训正在举行,只见救援人员利用专业飞虎爪将两根绳索固定在二楼,再利用攀爬器材沿绳索爬升并展开营救工作。救援人员在倾斜的楼道里穿行,如履平地。

“这样的演练及培训工作,我们经常举办。”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眼前的这座斜楼有十来米高,共有4层,门口挂有“南京市地震应急救援实训基地”的牌子。现场看,这座楼从下到上整体向后大幅度倾斜,“这个倾斜度,时间长了楼不会倒吧?”现场有人嘀咕。“这座楼倾斜度为18度,别看它倾斜度这么大,但是非常坚固,绝对不会倒。”现场工作人员王女士介绍。

记者走进这座楼体验了一下,别看专业人员在里面培训、演练如履平地,普通人走进去的感觉却完全不一样。里面的楼梯和楼面都是斜的,有的楼梯往上斜,上去之后楼面又往下斜,在楼里走动有种失重感,跑动起来更有难度。同行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楼梯、楼面、墙角、倾斜度等都是专门设计的,目的就是模仿房屋遭遇地震倾斜时的真实场景,让防震减灾救援教育培训更有成效。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座楼是为地震逃生救援体验及开展地震救援演练培训而建。“全称为‘地震逃生救援体验楼’,也是南京市地震应急救援实训基地。”据了解,这座楼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于2016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初建成时是继北京、重庆、青岛之后,全国第四座“斜楼”,也是江苏首座地震逃生救援体验楼。

地震烈度9度设防,“楼歪歪”特别牢固

今年40岁的潘文峰是大金山国防园教官,自从这座地震逃生救援体验楼建成后,就一直在此工作,主要负责相关教学、演练、培训工作。他表示,这座楼看似简单,其实很不一般。

这座楼模拟的是地基发生液化,而结构整体性较好的场景,它的倾斜约18度,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有人问过为何是18度,而不是更大的倾斜度?”据介绍,这是这座楼的最大倾斜度了,再多倾斜一些就会倒塌。由于既要保证较大的倾斜度,让模拟地震场景更真实,又要保证整座楼的坚固性,因此在建设这座楼时,工程师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别看是一座倾斜的楼,却相当坚固。”

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明确的各地的基本抗震设防要求,目前经过正规设计的建筑都是考虑了抗震要求的,像南京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而眼前的这座斜楼则是按照地震烈度9度设防的,专业人士介绍,从这个角度看,这座楼虽然斜,却比一般建筑物要抗震得多。

“作为一座逃生救援体验楼,这座楼启用后就向社会开放。”潘文峰介绍,该楼设置了地震警报、就地避险、人员疏散、人员搜救、高楼搭救、医疗救护、消防灭火、心理治疗等训练科目,“为了提升培训效果,我们还在楼上标注了地震救援科普图,让前来参加培训的人员能实实在在学到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本领。”

近3万人,普及防震减灾功不可没

据大金山国防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金山国防园是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地震逃生救援体验楼是大金山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区域,这些年来在这里参加培训、演练等活动的人数约为3万人,有力推动了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

“来我们这里体验培训的人群分布广泛,既有专业的救援队来此训练,也有许多中小学生来此体验。”潘文峰表示,对于来此体验的孩子们,他们更是特别重视,希望能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了解一些地震防灾知识,以后一旦遇到相关问题,能知道怎么处理。

适逢“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潘文峰还现场向记者讲述了如何应对地震的防灾减灾“知识点”:“一要会防二要会逃,地震时不要慌乱,要远离危险区域,先找安全藏身处,被困时应保存体力,记住震时就近躲避,震后快速撤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