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重塑服务赛道 “上门经济”搞定私人定制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余梦娇

5月7日清晨7点,建邺区银城西堤国际第一区的一户人家排烟管里飘出葱油香,“家厨”李以敏正在当天她的第一单客户家里颠勺;案板上整齐码着处理好的时蔬,砂锅里煨着虫草花鸡汤,这名“90后”“家厨”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三菜一汤的“标准套餐”制作。同一时间,鼓楼区一家美甲店的美甲师林雨欣也提着美甲箱,搭上了去往客户家的地铁2号线。

“上门做饭”“上门美甲”“上门喂宠遛宠”……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各式各样“点对点”的上门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门经济”带来的新型灵活就业方式正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掘金”新赛道。

现象:

个性化服务受热捧,年轻人开启“掘金”新途

“我嘴馋,所以从小就喜欢自己做饭,平常也喜欢在社交平台研究学习各种美食制作,现在把兴趣变成了职业,干起来得心应手。”李以敏告诉记者,工作日的上午,她主要提供三菜一汤的标准化套餐,每单60—80元,而到了工作日下午和周末,则会有“家宴”和聚餐的订单,有时也会叫上几位同事一起接单,每单500—1000元不等。

上午8:30,李以敏迅速做完第一单客户的早午餐并打扫好厨房卫生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1.4公里以外的第二单客户家。“今天上午的这几单都是老客户和介绍的‘口碑’客户,所以离得都比较近。”李以敏走进客户家后,娴熟地找到冰箱,简单查看了冰箱内客户提前准备好的菜,立刻决定了当天的菜单:韭菜炒鸡蛋、鱼香肉丝、香煎口蘑和排骨玉米汤。

“这家我已经服务半年了,对他们的口味也比较了解,所以他们有空就会提前买好菜,让我自由搭配。”李以敏点开微信,把菜单发给客户后,便开始备菜。

“我从家政服务转为专门的‘家厨’已经两年多了,工作中并没有感到过度疲惫,反而觉得很有成就感,每次上门最喜欢的就是跟电饭锅‘比赛’。”简单淘洗了大米后,李以敏按下电饭锅上的开始键笑着喊了一句:“比赛开始啦!”

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生林雨欣如今也在美甲行业闯出了一片天地。学生时期的她就喜欢DIY美甲,经常在宿舍里为同学做美甲,渐渐积累了不少客源。毕业后,她和朋友一起开了家美甲店,但依然会接一些高端定制单,上门为客户美甲。

回忆起在宿舍上门美甲的日子,林雨欣说:“那时候带着小小的美甲工具箱,穿梭在各个宿舍之间,虽然空间不大,但看到同学们满意的笑容,就觉得很开心。”

“给宿管阿姨做过30元的基础款,也给即将拍婚纱照的新娘做过800元的水晶甲。”这位“00后”老板透露,上门服务已占店铺总营收的35%,高端定制客单价可达普通门店的3倍。

分析:

多元因素驱动,催生“上门经济”热潮

记者采访发现,“上门经济”的兴起,首先源于快节奏城市生活中人们对生活服务的需求。

31岁的陈女士和丈夫都是医护工作者,经常早出晚归。“现在外卖中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价格也不便宜,而自己做饭又太耗费时间和精力。”陈女士认为,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节奏快,没有时间自己做饭,而请人上门做饭相比点外卖更让人放心也更健康。

“以前出去旅游,把猫咪独自留在家里,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小曾是一名爱宠人士,她表示,为了解决出门时猫咪没人照料的问题,曾经一度伤透脑筋,“找朋友帮忙上门喂过几次,但不好意思老麻烦朋友,后来干脆去哪都带着它”。直到一家熟悉的宠物店推出“上门喂宠遛宠”的服务后,小曾的烦恼才迎刃而解。

在秦淮区五老村小区,74岁的王大爷正迎来每周三次的上门护理服务。作为独居老人,他患有慢性疾病,子女又在外地工作,日常的血压监测、药品管理和基础护理曾让他一筹莫展。

“去医院挂号排队太折腾,儿女远程指导也不放心。”王大爷指着正在为他做血糖检测的居家护理员说,现在通过社区养老服务平台预约的上门护理,不仅解决了基础医疗需求,还能提供生活照料。“上个月刚换了马桶盖,都是护理员帮忙联系师傅上门安装的。”像王大爷这样的老年群体,随着老龄化加剧,对上门医疗、康复护理、家政清洁等服务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同时,专家也表示,“上门经济”的兴起与服务业的精细化发展密不可分。江苏智本人力资源发展研究院院长黎明打了个比方:“现在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对服务的要求也‘升级’了——年轻人不想凑合吃外卖,老人不想麻烦子女跑医院,养宠物的不想总麻烦朋友,这些‘不想’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需求。而服务业这几年也在‘进化’,以前是‘你到店里来,我提供啥你用啥’,现在变成‘你需要啥,我直接上门给你定制’,比如上门做饭、上门喂宠物,都是把服务‘掰碎了’精准匹配需求。”

建议:

规范与创新并举

构建行业发展新格局

不过,随着上门经济的逐步发展,一些“成长的烦恼”也开始显现,其中安全问题最为突出。

“我觉得上门喂养不太安全,让一个陌生人进家里总是不放心。”居民吴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此外,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售后难以保障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上门做饭也是一样,市民李女士去年独自来到南京工作,时常想念在常州时下班后家里的热饭热菜,对一些社交媒体上“58元三菜一汤上门做饭”的服务十分心动,但是又担心上门做饭的陌生人的健康问题。

对此,黎明建议,首先,要建立健全从业者的背景审查机制,确保上门服务人员的身份信息真实可靠,让消费者能够安心接受服务。其次,要制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服务过程、服务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从业者自身也要提高安全意识,在服务过程中注意自身和客户的安全。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上门经济”行业的引导和规范,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企业和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上门经济实质是城市功能细胞化重构,当社区商业配套无法满足精细化需求时,流动的专业服务者就构成了‘行走的商业综合体’。”黎明说,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这种“服务找人”的模式正在改写城市商业地理,也重新定义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