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角逐深海万亿级赛道

近期,中科星图深海科技有限公司的科考队员搭乘海洋科学考察船,顺利返抵海南三亚,圆满完成本年度“国产化无人潜水器及其搭载设备的功能验证”共享航次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今年,国家首次将“深海科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新兴产业推进发展。

占海洋总面积90%以上的深海,是孵化新质生产力和抢抓新增长点的万亿级赛道,浙江深海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如何?

深海布局

占地球表面积2/3的海洋,只有5%的区域已被人类探索,距离水面200米以下的深海更是神秘莫测。在这片无人之境,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等资源,吸引着人们前往开拓。

不过,深海开发利用面临着极端环境条件,极广、极远、极深、极高、低温等天然属性,对科技创新与产业支撑提出极高要求。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率先向深海进军,在深海装备、设备核心部件、深海开发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十四五”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布局深海新赛道,工信部等七部门去年发布未来产业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深海等未来空间产业发展,国家相关部委正在分头开展深海相关重大专项。

潜入海底的大国重器,需要大量创新资源要素引领产业发展。

眼下,多省市开始集中科研力量。山东省支持崂山国家实验室牵头“海底发现”重大科技工程,建立国家深海基地(青岛);广东省设立“海洋科技”省重大专项,成立我国首个深海资源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打造崖州湾深海科技城,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

“浙江在深海科学、深海探测、深海材料等方面有很强的基础科研优势。”省海洋经济发展厅产业与科技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既有海洋二所、中船715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国字头”科研机构,也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多年深耕已有不少科研储备。

比如,浙江大学建有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水下金刚石磁探测器、水声通信机、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深海小型多模态机器人等引领世界前沿。

海洋二所拥有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海底科学与划界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探测、海洋智能敏接无人监测、外大陆架划界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是深海环境与资源勘探的核心实施单位。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已形成10万亿级产业规模,与深海相关的产业占比约25%。国家在深海科技领域的投资将保持年均80%的增长,深海经济将是一片新蓝海。

“鲸群”下水

在杭州市钱塘区,记者跟随省海洋经济发展厅一行探访了星图深海,观看科考队员传回的无人潜航器“海鲸”下水视频。

这条“有尾有鳍”的“海鲸”穿梭在深海中,身上搭载着相机、声呐、探测仪等各类感知设备,能够获取精细的海洋信息数据并存储在设备内部。在强大算力支撑下,这些海洋数据可以生成可视化产品及数字孪生模型。

“《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指出,海洋信息的感知和获取是人类认识、经略海洋的基础。”星图深海总裁费玮玮说,“要开发利用深海,首先要突破海洋观探测关键技术,研发高新海洋装备和数据平台。”

其母公司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来头不小,它背靠中科九度和曙光信息两大股东,研发人员占比达到59%,拥有3000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去年4月,生产基地中科星图海鲸装备(浙江)有限公司落地海宁,此后星图深海总部落地杭州,助力构建浙江省深海感知装备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

在产业链下游,哪里是海洋装备和数据的用武之地?

比如海洋探查,现阶段,星图深海已发展成为我国极少数可在深海开展探查作业的商业公司,可满足水下考古、水域救援、深海科考对海底建筑物、沉船、矿产的探测需求;

再如海洋调查,可在海洋科学研究、工程建设中实现对高精度海底地形、海洋动力过程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观测,依靠星图深海自研的海洋感知设备集群,比传统方法减少约60%的费用;

还有海底巡查,搭载了多类型地球物理探测设备的无人潜航器,可以帮助风电、石油等资源公司完成海底管道、缆线、桩基等设备的定期巡查。

此外,星图深海还搭建了数据集成、可视化及应用交易平台,可以让更多人不必出海作业,也能获取海洋数据。“我们计划通过长期的研发积累,逐步降低技术成本和数据交易成本,帮助人类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费玮玮说。

科产生态圈

打下海底观测的数据基座,浙江深海科技与产业还要多面开花。

近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印发《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在深海开发领域提出一系列规划。

在重点任务清单中,有一项已有进展——

4月24日,金砖国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在杭州成立,将围绕深海矿产、油气、冷泉、环境治理、能源利用及装备技术开发等重点领域,聚合金砖国家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合作研究、联合航次、平台共建、技术转移与人才培养。

《行动计划》还提出,前瞻性开展深海科技和产业布局,加大深海科学、深海探测、深海材料、深海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技术攻关,聚焦水下采集、水中传输、水面平台等领域装备,提升研发和制造能力。

目前,省内有近百家深海领域科创企业,包括宁波东方电缆、杭州申昊科技、浙江深海电子、瀚陆海底系统等,它们在电子元器件、深海特种电缆、深海液压机械臂、深海机器人等方面优势突出。

比如杭州鳌海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曾参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配套装备研制工作,其自主研发的“OceanX”水下机器人,是国内首套深海原位定植培养系统,可在6000米海底连续工作两年。

这些年,鳌海转变方向,“要做大部分人用得起的水下机器人产品”。经自主研发,其遥控水下机器人和自主水下机器人等产品在应急救援、核电检测、科研教育、管网检修、海洋牧场等40余项细分场景打开市场。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今年预计实现翻倍增长。

目前,鳌海正在与浙江大学、中船715研究所等机构联合攻关声学装备、深海材料、AI算法等共性技术。企业还与浙江问海、杭州宇控等数十家上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国核运行、中船集团等下游业主场景单位,共同探索海洋终端场景的创新应用和相关产品的标准规范。

面向广袤深海,浙江将凝聚政产学研各方创新力量,打造技术领先、产业集聚、服务优质的深海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