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营销“玩梗”决不能触碰健康底线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兴起,“玩梗”营销成为品牌吸引流量的重要手段。然而,部分商家为博眼球,不惜以健康常识为代价,将低俗、误导性内容包装成“创意”,引发公众争议。从“能喝奶茶就不要喝水”的荒谬标语,到员工“挂谢罪牌”的侮辱性表演,此类营销不仅触碰了法律红线,更逾越了社会道德与健康的底线。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部分企业对流量至上主义的盲目追逐,以及对消费者权益与社会责任的漠视,无异于流量狂欢下的“饮鸩止渴”。

“反常识”营销话术是当下激烈市场竞争中许多商家赖以制造话题吸引流量的“秘籍”,此类营销利用消费者对网络热梗的猎奇心理,将错误观念植入公众认知,扭曲了社会对健康的科学认知,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极易引发健康隐患。例如某知名奶茶品牌公然宣称的“能喝奶茶就不要喝水”,营养专家明确指出,奶茶含糖量高、添加剂多,长期过量饮用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甚至脂肪肝,绝不能替代饮用水。健康是公众的基本权益,商家若为短期利益肆意玩弄健康概念,无异于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践踏。

营销创意并非法外之地。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然而,部分企业为追求“出圈”,屡屡挑战法律底线。这些现象无不暴露出商家对法律的无知与漠视,这种行为无异于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终不仅面临罚款、下架等处罚,更会导致品牌声誉严重受损。

品牌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对“人本位”价值的坚守,品牌长青的“根本之道”在于立足公共利益,而非凌驾其上。企业的每一次“玩梗”,都应是对品牌价值观的传递,而非对法律与道德的挑衅。企业营销的本质是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若为流量牺牲社会责任,终将付出代价。奈雪的茶因健康误导遭舆论反噬后,迅速撤下争议标语并道歉,但公众信任的裂痕已难以弥合。

遏制营销乱象,需凝聚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对触碰健康与法律底线的企业“零容忍”,同时通过典型案例普法,提升商家的合规意识。媒体和公众需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揭露不良营销,形成舆论压力。此外,行业组织可制定自律公约,引导企业以健康、科学的方式创新营销形式。对于消费者而言,提升媒介素养与健康认知同样关键。面对纷繁的营销信息,需保持理性判断,避免盲目跟风。

健康是生命的基石,亦是文明的底线。营销玩梗的“自由”,绝不能以牺牲公众健康为代价。企业当以敬畏之心对待社会责任,以科学精神约束创意边界,让流量回归理性,让营销传递善意。唯有如此,方能在这场商业与健康的“平衡木”上,走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克迅(宜昌夷陵)

责编:詹蔷【责任编辑:伍佳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