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指南》致歉,媒体:重塑学术尊严不应止于处理涉事编辑

近日,国家级医学期刊《中国医药指南》因发表多篇含男性宫颈癌病例的论文引发舆论哗然。杂志社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审稿流程存在漏洞,并宣布辞退涉事编辑。看似“雷霆手段”的背后,这一事件所暴露的学术审核机制的深层缺陷,却不是简单辞退一位编辑就能解决的。

媒体报道显示,《中国医药指南》2015年至2018年间发表的多篇妇科论文存在常识性错误。如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的论文《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联合卵巢移位、阴道延长对患者性生活质量及内分泌水平的影响》称,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00例宫颈癌患者,对照组中60例为男性,观察组中55例为男性。这样漏洞百出的论文竟顺利通过审核发表,着实令人费解。《中国医药指南》致歉,承认涉事论文问题源于“审稿流程存在漏洞”,审核人员未严谨审查内容,部分编辑责任意识不足。

为挽回声誉,杂志社宣布四项整改措施:完善审稿制度,引入外部专家评审,增加多轮交叉审核,使用专业查重软件;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立监督机制,成立专项小组全程监督出版流程,设立举报渠道;强化诚信宣传,通过官网、公众号普及学术诚信要求。

这些措施看似面面俱到,但却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只处理涉事编辑,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

从声明来看,问题出在“审稿流程存在漏洞”以及“部分编辑和审核人员责任意识不足”,这显然不是单个编辑的问题,而是整个期刊内部管理和审核体系的系统性问题。辞退涉事编辑,更像是一种危机公关手段,将所有责任归咎于个体,而忽视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制度缺陷。在整个论文发表流程中,从作者投稿、初审、外审到最终定稿,涉及众多环节和人员,为何只有编辑成为唯一的“背锅侠”?那些参与审核的专家,是否也应承担相应责任?期刊的管理层,在制度建设和监督执行方面,又是否尽到了应有的职责?

此次事件不仅损害了期刊的声誉和公信力,更对学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医学论文关乎生命健康,任何一点错误都可能误导临床实践,后果不堪设想。要重塑学术尊严和出版公信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道歉和对个体的处理上,而应进行全面、深入的内部调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对整个审核体系进行彻底整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闹剧再次重演,真正维护学术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