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青年:能文能武的“李书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来东风劲,又一年的春风,轻轻吹绿了巍峨的群山,悄然吹落了挂在“李书记”鼻尖的汗珠。此时的“李书记”正全神贯注地对车钩进行三态试验,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车钩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李书记”,本名李杨,2022年入路成为贵阳南车辆段上行运用车间的一名货车检车员,21岁时就担任该车间团支部书记,是该车间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团支部书记,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李书记”。

车钩,作为铁路货车车钩缓冲装置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至关重要。它承担着实现机车和车辆或车辆和车辆之间连挂、分解的重任,同时精准地传递牵引力及冲击力。毫不夸张地说,车钩的技术状态直接关系到铁路货车连接的可靠性和运行的安全性,是保障列车平稳运行的关键一环。“我们现场主要负责检查车钩开锁、闭锁、全开三种状态的技术状况,并且要严格确认零部件的完好性。”说话间,李杨熟练地操作着工具,如行云流水般完成了车钩的三态试验,车钩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每每看到车钩,李杨总会想起自己刚刚入路,在实训基地练习分解与组装17号车钩的场景。那时的他,刚从校园步入职场,面对沉重的车钩,内心满是忐忑。一个车钩就重达八十多斤,对于每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条难以逾越的沟壑。每当看到教练示范时,能够轻松地将车钩“扔”进钩腔,他眼中流露出羡慕之色。那一刻,他暗暗握紧拳头,心中立下誓言:“我也要达到那样的水准!”

从那以后,当别人还在休息的时候,李杨独自在实训场地,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分解组装车钩。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双手也因反复用力而磨出了血泡,但他丝毫没有退缩。在力量和经验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他开始摸索运用巧劲。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他终于慢慢摸索出了一点门道。正是凭着“干字当头,拼字为要”的冲劲,他在新职人员入路考试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份成绩,是他努力与坚持的见证,也是他迈向成功的坚实一步。

正式转正后,李杨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业务书籍,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一边虚心向现场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老师傅们也被他刻苦钻研的精神打动,纷纷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身边的青工们也受到了感染,“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就这样在车间悄然蔓延开来。

2023年,兼任团支部书记后,李杨的工作热情愈发高涨。他积极组织开展特色团日活动,从活动的策划到实施,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只要他有了新的想法,就会立即付诸行动。在他的努力下,团支部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大家也因为他这种风风火火的做事风格,送给他一个“拼命三郎”的称号。不上班的时候,李杨喜欢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一盏茶、一本书,就可以陪他度过惬意的一整天。大量的阅读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更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也曾多次在西南铁道报、成铁青年、天眼新闻等多家媒体中稿。车间党总支书记龙小明评价道:“这位四川小伙,干劲足、肯吃苦、有担当,给车间年轻人带了个好头。”

经过实践的不断磨砺,李杨慢慢成长为班组的“技术大拿”。常见的车辆故障都已难不倒他。只要一有空,他就和班组骨干聚在一起,热烈地探讨研究各种故障案例。知识的积累让他拥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而说干就干的冲劲则让他在技术业务上不断勇攀高峰。因突出的工作表现,他曾获得贵阳南车辆段“2022年度优秀共青团员”、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度优秀共青团员”“2024年度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李杨,这位充满朝气的铁路青年,就如同万里铁道线上的璀璨星辰,以青春作轨,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宏大蓝图之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书写着不平凡的坚守与奉献篇章,为铁路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孙德标 毛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苗国强

编辑 朱玉群

二审 彭银

三审 赵晓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