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臣:患者的需要就是我的“闹钟”

南京市同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守门人”郭继臣:

患者的需要就是我的“闹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余梦迪

4月30日7时30分,南京市同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估衣廊中医馆的玻璃门推开,全国先进工作者、副主任中医师郭继臣的白大褂衣角被风吹起。他的手机屏幕上,预约系统显示当日待诊患者24人。在这样的忙碌中,他默默坚守了20年,累计接诊患者十余万人次。

8时,诊室里,53岁的王女士揉着肿胀的右脚踝,10年前参加羽毛球比赛留下的旧伤,让她每逢阴雨天便疼痛难忍。郭继臣的指尖如灵蛇一般游走于王女士的足三阳经,“这得靠商丘穴和昆仑穴交替施力。”话音未落,拇指突然精准点在照海穴,王女士疼得身体一颤,却见郭继臣掌心翻转间已覆上解溪穴,酸胀感顺着经络蔓延开来。“您这手法跟别处不一样!”王女士喘息着说,“上周第一次治疗后,脚腕就能打弯了。”郭继臣抬头笑了笑,“这是改良后的‘平衡推拿法’,结合了现代解剖学的应力点分析。”

诊疗床旁的挂钟指针指向9时25分,郭继臣起身时白大褂的后背已洇出汗渍。隔壁诊室传来艾灸的清香,他顺手调整了实习医生手中的艾条角度,“足三里要离皮肤两指宽,热感渗透才到位。”

这已是郭继臣当天接诊的第10位患者,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4间诊室里循环上演——推拿、针灸、正骨、康复,每个环节无缝衔接。

精湛手法背后,藏着十几年前从零开始的苦功夫。

2006年底,郭继臣刚到同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推拿科只有一张硬板床和两台旧理疗仪。面对简陋的条件,他没有抱怨,而是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在自己身上反复比画经络图。“医者的手,不仅是治病的手,更是传递希望的手。”他常说。正是凭借这种钻研的劲头,他逐渐掌握了精准的推拿技法,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患者缓解病痛。

临近饭点,诊室又进来一位上班族。“郭主任,午休时间来打扰了。”对方边脱外套边说。郭继臣摆摆手,“你这肩颈劳损得尽早治疗。”

从最初一个月仅接诊几位患者的“一人诊室”,到如今半天就能服务二三十人的省级中医特色科室,郭继臣靠改良推拿手法、首创弹性门诊、主动上门诊疗等实招攒起口碑。考虑到上班族的就医难题,他率先开设午间、夜间和周末门诊,让中医服务从社区诊室延伸到机关、企业,甚至跨出国门。

2017年随援外医疗队赴柬埔寨义诊时,语言不通、条件简陋的困境,反而让郭继臣的双手成为最直接的“沟通工具”。

一位饱受腰痛折磨的柬埔寨老人,在接受推拿治疗后,激动地用生硬的中文重复道:“中国医生,真了不起!”那一刻,郭继臣更加坚信中医的世界价值——几根银针、一双手,既能缓解病痛,也能搭建起友谊的桥梁。如今,他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从最初的“单兵作战”发展到9人团队,不仅在国内推广江苏省非遗代表性项目“金陵中医推拿术”,还通过“一带一路”中医交流项目,让传统疗法在海外落地生根。

送完最后一位患者时,挂钟的指针已过12时30分。

同事们常笑称郭继臣是“铁人”:每天7时许到岗、12时许看完最后一位患者是常态,到了下午,他还要忙于行政工作。记者问他:“累吗?”他说:“患者的需要就是我的‘闹钟’,在给患者治疗时,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曾有一位患腰椎间盘突出的老人卧床半年,郭继臣连续3个月上门治疗,直至老人重新能够站立。这样的故事,在他的诊疗笔记里写满了整整20本。他不仅在诊室里手把手带教实习医生,还将临床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周华龙运用平衡推拿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经验总结》等论文,并参与编写《金陵中医推拿术传承与创新》,培养出20余名能独当一面的青年医生。

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对郭继臣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写在白大褂上的责任。他常说,基层中医人既要当好“孺子牛”——把诊室变成百姓的“健康驿站”,也要做好“拓荒牛”——让传统疗法接上现代医学的“地气”,更要成为“老黄牛”——用一辈子的坚守证明:中医的疗效,就藏在日复一日的精准推拿里、一针一穴的细微处、每一次俯身倾听患者诉求的问诊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