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中医医院:守护生命的最前线,探访这里的“速度与温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颖

在日照市的医疗阵营中,日照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时刻守护着市民的生命健康。全新升级的急诊科位于日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2楼,占地近4000平米,以其先进的设施、专业的团队和高效的救治能力,成为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希望灯塔。

近日,我们走进这家医院的急诊科,记录下这里如何用技术与温情织就生命的“安全网”。

50米急救圈!“一站式急救链”成功抢救急性脑卒中患者

“从踏入急诊大门到得到检查结果,全程仅用了 20分钟,这样的急救速度堪称‘生命奇迹’!”近日,在日照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卒中中心医疗团队通过“全链条一体化急救体系”,成功为一名78岁急性脑卒中患者打通“生命通道”,其高效救治过程成为医院急诊空间革新的鲜活注脚。

清晨8:30,潘大爷在家中突发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家属紧急呼叫120。救护车抵达时,急诊团队已在门口待命:1分钟完成初步查体、3分钟推入抢救室、5分钟完成采血——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是“50米黄金急救圈”的强大支撑:DR、双源CT、超声诊断仪与介入手术室呈“环形布局”,检验、影像、治疗设备步行距离均不足50米。

“传统急诊模式下,患者需在多个楼层转运检查,至少耗时1小时。现在‘零转运’模式直接压缩救治时间。”急诊一区副主任王海滨介绍,潘大爷从进门到完成颅脑CTA检查仅用20分钟,确诊为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同时,同区域内的介入手术室内也已准备就绪。

“从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窗’每缩短1分钟,就多挽救190万个神经细胞。”脑病科主任、卒中中心负责人牟磊表示,作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医院急诊卒中绿色通道平均DNT(入院至溶栓)时间仅为28分钟,远超国家45分钟的标准,实现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输液、急诊留观、急诊监护室在内的全链条一体化的急诊急救体系,是医院践行国家大急诊抢救政策的生动实践。

夜间急诊“不打烊”!为上班族点亮“健康守护灯”

“加班到晚上8点突发腹痛,本以为要跑好几个科室,没想到在急诊一站式解决了!”28岁的上班族李女士摸着逐渐缓解的腹部,对日照市中医医院急诊科的“夜间小门诊”竖起大拇指。这一专为夜间就医需求打造的特色服务,正成为都市人下班后的“健康避风港”。

刚结束项目会议的李女士突然感到腹部绞痛,冷汗直冒,强撑着打车来到日照市中医医院,本担心夜间科室不全,却在急诊导诊台看到醒目提示:急腹症门诊、眼科/耳鼻喉/口腔急诊门诊小夜间全开。

“不用挂号排队,护士直接引导到急腹症诊室,3分钟完成查体、5分钟做完超声,确诊是急性胆囊炎。”李女士回忆,从就诊到输液仅用15分钟,“以前听说夜间看急诊要‘碰运气’,现在专科医生就在身边,太安心了。”

据了解,在夜间急诊中,上班族人群中消化道急症、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科问题、加班饮食不规律引发的口腔炎症等为高发症。王海滨介绍:“我们针对上班族‘白天没空、晚上发病’的特点,专门抽调专科骨干组建夜间团队,让‘打工人’下班后也能看专病、看好病。”

目前,日照市中医医院急诊科门诊区域常规配备急诊内科,脑卒中、胸痛联合门诊,颅脑创伤急诊,创伤中心急诊,同时急诊科区域可完成放射、CT、彩超、急诊介入等检查检验项目,为患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极大便利。为满足患者夜间就医需求,急诊还增加了急腹症门诊,眼科、耳鼻喉、口腔急诊门诊。

“病人未到,医生先到”!多学科联动跑出急救“加速度”

“金属硬物贯穿胸腹腔患者20分钟后到院!”近日,日照市中医医院120调度中心的一则预警信息,触发了一场与死神的“极限赛跑”。从接到预警到完成手术,医院创伤中心联合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用“无缝衔接”的救治链,为患者夺回了生的希望。

预警信息群弹出消息的瞬间,急救护士站已同步完成三项操作:通知胸外科、肝胆胰脾外科、胃肠外科、麻醉科等5个科室值班人员10分钟内抵达急诊,准备好气管插管设备,开通绿色检查通道。这得益于“院前—急诊—病区一体化数字化救治体系”,调度系统实时同步患者生命体征、受伤部位等信息,让医生提前掌握病情,实现“病人未到,信息先到,医生先到”。

患者送达时,7名医护人员已在抢救室严阵以待。“血压70/40mmHg,意识模糊!”创伤中心副主任、急诊外科主任郑胜边查体边下达指令:建立静脉通路、抽血化验、CT检查同步进行。10分钟后,检查结果明确:横结肠、脾脏贯穿伤,膈肌破裂,胸部异物存留……一场涉及多器官修复的复杂手术迫在眉睫。

“胸外科负责处理胸部异物和膈肌损伤,肝胆外科探查脾脏,胃肠外科修复肠道!”麻醉科快速完成气管插管的同时,多学科会诊已确定手术方案。从患者下车到被推进手术室,全程仅用18分钟——这背后是“一站式创伤救治链”的支撑。

“传统模式下,多学科会诊可能需要30分钟以上,而现在通过‘一键启动’机制,各科医生提前了解病情,术中配合更默契。”郑胜表示,金属贯穿伤患者的成功抢救,医院创伤中心用多学科联动的“硬核实力”和“爱心服务”,诠释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急救理念。

12岁女孩的心脏“重启”之战

“按压不能停!准备肾上腺素!”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中,这场抢救已持续40分钟。回忆起那个下午,王海滨仍心有余悸:“患儿到院时瞳孔散大,但我们必须拼到底。”

12岁的小女孩在校园里突然心跳呼吸骤停,生命垂危。学校老师迅速反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并拨打“120”。村镇卫生院的急救团队火速赶到,在转运途中持续进行急救。

当小女孩被送达日照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时,早已严阵以待的医护团队迅速展开救治。气管插管、心脏复苏等一系列措施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然而,小女孩入院后一直昏迷,情况危急。

医院迅速组建多学科专家医疗小组,心内科专家、儿科专家等齐聚一堂,共同为小女孩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从精准调整药物剂量到24小时不间断的生命体征监测,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护理团队更是日夜守护,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小女孩。

小女孩的救治堪称“教科书级”的胸痛中心多学科联动。儿科团队调整亚低温治疗参数保护脑功能,心内科专家通过超声发现隐匿性心肌病,重症团队则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为心脏赢得恢复时间。72小时后,女孩的手指第一次微微颤动,护士站爆发出欢呼。

“这类病例存活率不足5%,她能醒来是团队协作的胜利。”心血管病科一病区主任、胸痛中心负责人王光允介绍,日照市中医医院作为区域胸痛中心标杆,近一年来成功抢救心跳骤停患者32例,存活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急性心梗患者平均D2B(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缩短至45分钟,达国家级胸痛中心标准;构建覆盖20家基层医疗机构的“胸痛救治网络”,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

从“设备等患者”到“患者零转运”,从“分散救治”到“多科联动”,日照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以空间重构撬动急救效能升级,用“50米黄金圈”和“分色分区法”为急危重症患者筑起“生命高速路”。

作为医院的“前沿战场”,日照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正以空间的科学布局、时间的无限压缩、技术的硬核支撑,书写着“急诊有速度,救治有温度”的新时代医疗答卷。这里不是冰冷的抢救室,而是用科技与温情编织的“生命守护网”,让每个危急时刻,都能看见希望的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