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十载春华灼灼,新春人赓续星火。钻塔下,篝火旁,那是滚烫记忆溯来路;图纸前,井架边,那是传承接力续华章;云端上,代码间,那是青春激荡向未来。这是拓荒人新春故事,更是所有新春人的军功章,他们用岁月的年轮镌刻“新春”:老一辈的根脉深扎戈壁,中坚的脊梁撑起苍穹,新生的枝桠正催开智能时代的春芽。这是属于新春人的光阴故事,更是一曲永不停歇的石油长歌。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通讯员 李龙 王俊淇 新疆报道
1996年,当王连学踏上新疆这片广袤土地时,他未曾想到,自己将亲历一场与风沙共舞、与戈壁同眠的拓荒传奇。作为胜利油田原和田项目部的第一代财务人,他在漫天黄沙中拨动算珠,于荒芜之地书写下石油财务的初章。28年后,这位已经退休的副总会计师谈起往事,目光灼灼:“在西部闪光的事业里留下身影,是石油人一生的荣耀。”
风沙为伴:拓荒者的生存哲学
“从库尔勒到和田,500公里的戈壁公路,是生死线,也是使命线。”王连学忆起1996年初入新疆的场景,语气里仍带着凝重。彼时的新春公司尚未成立,名为“胜利油田和田项目部”的副处级单位,仅有8名员工挤在库尔勒租来的两套民居里。没有食堂,没有专职厨师,一群人轮流掌勺;三伏天里,空调是奢望,车窗外的热浪“烫得人皮肤发疼”,车内闷如蒸笼;寒冬深夜抛锚沙漠,他们卸下车胎点燃取暖,“火光照亮的不是寒冷,是石油人骨子里的韧劲”。
在和田,汉人占比不足10%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语言不通、环境陌生,连采购生活物资都成了一场“冒险”。但更严峻的是勘探现场的条件:浮土没过脚踝的井场,动辄肆虐的山洪,以及“车顶几乎被洪水淹没”的生死时刻。“那时候讲‘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连学说,“现在安全规范更严了,但拓荒的魂没变——只是从‘拼命’变成了‘科学地拼’。”
算珠与账本:戈壁深处的财务长征
作为拓荒团队中的财务人员,王连学的战场不仅是戈壁,还有摞满手写账册的案头。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尚未大面积普及,每一笔钻井费用、物资采购都需手写凭证、人工核算。他带着装满账本的行李袋,频繁往返于库尔勒与和田之间,“资料比命重要,丢了就是丢了整个项目的根基”。
在零下20℃的冬夜,他与同事裹着军大衣蜷缩在房外大风呼啸的板房里核对报表;在40℃高温的夏日,汗水浸透的衬衫黏在背上,算盘声与窗外钻机的轰鸣交织成拓荒者的交响乐。“现在年轻人用计算机半小时完成的账,我们当年得熬几个通宵。”他感慨,“但看着三口探井一点点打下去,就像看见火种在戈壁里燃起来。”
胡杨之志:跨越时代的石油魂
“到现在我的微信名还是‘胡杨’,这是对那段岁月最好的注解。”王连学望向窗外,仿佛又见塔里木河畔那片倔强的金色。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特质,恰似第一代新春石油人的精神图腾——在沙暴中坚守,在孤寂中扎根,在绝境中创造生机。
他清晰记得1997年那个暴雨夜:司机汲师傅驾车强闯山洪,那时是何等的气壮山河。可之后,每每回忆起都会感到一阵阵后怕”。正是这种拓荒创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沙漠公路旁烧轮胎取暖。“有人说我们傻,可没有这种‘傻劲’,哪来今天的智能油田?”
薪火相传:荒漠里长出的春天
从8人拓荒到千人规模,从手工账本到智能财务系统,从“打三口井都要拼尽全力”到建成现代化油田,王连学见证的不仅是技术跃迁,更是一脉相承的精神基因。他对新一代新春人寄予厚望:“现在不用住大通铺、啃馕饼充饥,但‘胡杨风骨’不能丢——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责任,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种进心里。”
采访尾声,问及“若重来一次是否还会选择新疆”,61岁的老人脊背陡然挺直:“当然!人的一生总得留下点什么。当我在新春公司报道里看见昔日打下的井变成智慧油田,那一刻,所有苦都成了甜。”
大漠长风掠过,吹不老胡杨的虬枝,正如时光带不走石油人拓荒的史诗。新春公司的年轮里,永远镌刻着这群以风沙洗征衣、以孤独守初心的“胡杨”们的名字——他们用青春与热血浇灌的,不仅是油田,更是一个关于信仰与传承的永恒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