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我在岗|阿尔茨海默团队的五一“劳动节”

广告 X
OK欧意app

主流交易所一应俱全,立即下载进入加密世界

立即下载认证享受新用户福利

“五一”小长假,当大多数人享受悠闲假期、与家人欢聚或外出游玩时,有这样一群人,将假期视作普通“工作日”,默默坚守岗位,用责任与担当守护患者健康。他们,就是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中心团队。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患者会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持续增加,对有效治疗方法的需求愈发迫切。

近年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持续深耕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研究与探索。自2024年8月至今,在医院党委书记、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杜建时教授带领下,手术团队已独立完成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54例,为众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5月1日清晨,天还未完全放亮,不到7点半,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中心团队的医生们已全员到岗,开启忙碌充实的一天。尽管是假期,科室里依旧一片繁忙。医生们首先来到病房,对术后患者进行查房,仔细询问身体状况,查看伤口愈合情况,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问。

“李大娘,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血管外科副主任刘卓关切地询问一位术后患者。李大娘今年76岁,患阿尔茨海默病多年,记忆力严重衰退,生活无法自理。前不久,她接受了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主任,我感觉好多了,这两天记性也强不少,我都能认出我儿子了。”李大娘笑着回答,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看到患者病情好转,医生们倍感欣慰,深知自己的坚守与付出意义非凡。

查房结束后,医生们又迅速返回办公室,为接下来的手术做准备。他们仔细研究患者病历资料,分析病情,制定详细手术方案,不放过任何细节。“这个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手术安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南湖院区神经内科主任赵晴、新民院区神经内科主任何金婷严肃地说道。

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通过在患者颈部建立淋巴管与静脉的吻合通道,改善脑内淋巴引流,促进致病蛋白排出,进而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病情。然而,淋巴血管直径极细,最细处不足0.2毫米,实施手术犹如在比头发丝还细的血管上“穿针引线”,技术要求极高。

不过,这对团队而言并非难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血管外科由我国血管外科奠基人王嘉桔教授亲手创建,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血管外科之一,科室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多年来深耕 “淋巴-静脉吻合术”,在吉林省率先将此项技术应用于肢体淋巴回流障碍性疾病临床治疗,已完成相关手术3000多例。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尽管难度大、挑战多,但对血管外科团队医生而言,只是“换个地方”施展技艺。“手术时我们要在显微镜下完成多组淋巴与静脉的吻合,每一针误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刘卓教授坦言,这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对医者匠心与耐心的极大考验。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只为给患者带来康复希望。

每当手术成功,看到患者家属激动落泪、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连声道谢时,医生们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化作满满的成就感。

没有规律的假期,没有准时的下班时间,甚至偶尔半夜还要赶回医院手术,但团队中没有一人抱怨。他们坚守岗位,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从医30余年的赵晴教授说:“当我们选择从医,就做好了放弃休息、牺牲陪伴家人时间的准备。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对得起当初许下的医学生誓言。”朴实的话语,道出医者的责任,他们用双手托起患者记忆的重量,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的使命担当。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越明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