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涵 通讯员 刘瑞雪 济南报道
刘伟,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焊接中心工程师,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曾获“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大工匠”“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从业18年来,刘伟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工匠”,助力中国三代核电从无到有、从图纸到产品,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硬核焊匠”。
匠心引领、锐意创新
铸就焊接工艺精品
焊接是制作核电站各种设备、结构的关键核心工艺,焊接技艺水平决定了机组建造质量,更决定了电站服役寿命。刘伟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坚守核电焊接岗位,始终奋战在生产一线,面对核电焊接的巨大责任与压力,他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用匠心守护初心,不断优化改善核电装备制造过程中的焊接工艺,为国家自主三代核电多个节点目标实现作出重要贡献。
弧光耀眼,焊花飞扬。每一个生产焊接技术难点,都是刘伟攻坚克难的重点,哪里有焊接难题,哪里就是他的“站点”。在AP及CAP堆型环吊梁制造过程中,采用厚板SA738 Gr.B核电钢制安全壳专用低合金高强度钢板,焊接时淬硬、冷裂倾向严重,但该产品服役过程需长期经受巨大动载荷和静载荷,对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刘伟根据钢材的焊接特性,首创将离散型移动机器人与高效气体保护焊技术结合,实现了一键启动,焊缝平、横、立位置多层多道全场景焊接,把缺陷出现频率控制在0.5%以下,成功解决高强钢焊接难点并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革新,核电行业对焊接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刘伟积极发挥技术技能引领、创新攻关带头人作用,凭着竭尽所能的拼劲,开展多轮多批次的新材料新工艺实验,通过改进操作手法解决了双相不锈钢气保焊裂纹气孔、厚板打底层未熔合、铝合金焊后变形量大等缺陷,先后攻克40多项重大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30多项。
匠心典范、科技攻关
勇担核电设备制造重任
刘伟刚参加工作时,大多数设备和技术都是靠国外引进。不服输的刘伟围绕需求深研焊接领域,积极推动自动焊开发和推广应用,攻克多项卡脖子焊接难题,自主开发多套具有国际水平的焊接装备和配套工艺,让更多工友实现由人工焊变自动焊。
刘伟结合生产实际,首创具有狭长空间自动化无轨焊接机器人,解决了在截面积200ⅹ200毫米,长度15米以上的空间内施焊难题,让自动设备代替人钻入小空间开展焊接作业,成功注册“霹雳鼠”商标。目前该机器人已应用至国内多个核电机组以及国外煤电厂建设中。
国家第三代自主核电的空气导流板产品属于大型薄板工件,所采用的铝材在核电行业尚无配套的自动焊工艺及设备,无成熟案例可借鉴。2021年起,刘伟作为项目推动者,不断进行技术论证和机器人极限臂展伸缩长度的模拟仿真,为了验证一组工艺数据,他曾在23个小时之内连跑六座城市,最终成功突破铝合金亮面反光的焊缝识别、薄板变形后轨迹跟踪、定位焊点凸出等难题,成功应用于该重大工程产品1.85万米焊缝,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设备实现了一键操作,从根本上避免高技能核级焊接工人受到有色金属危害的风险,填补国内核电铝合金智能焊接领域的空白。
匠心诠释、薪火相传
铸就“金牌师徒”
通过传帮带,刘伟带领一批批优秀的焊工,获得7次省部级以上荣誉,荣获国家电投建功创一流先进集体、山东省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安全生产百强示范班组。
刘伟根据专业属性及技能人才特点,科学策划制定年轻焊工个性化培育计划,多维度、多方面加强技能人才的储备。2022年,所培养的“00后”焊工登上山东省技能大赛舞台并荣获个人三等奖,助力团体收获二等奖。作为国家核安全局高级考评员,他参与核电行业核级焊工培育千余人,为行业培养高技能工匠和核电事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金牌师徒”相继涌现,唯一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赓续核工业精神的“大国工匠”。近年来,刘伟领衔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全国卓越创新工作室、全国能源行业科技成果孵化高价值创新平台、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示范创新工作室等。他带领的团队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市级首席技师工匠8人,技师及以上焊接技能人才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