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29日讯(首席记者 张佳伟)在日照莒县,每月10元的捐赠能改变什么?
国家税务总局莒县税务局青年干部卢刚用八年时间给出了答案:从2017年开始,他和税务青年志愿者们从每月10元开始的“微捐”,已累计筹集善款100多万元、帮扶400多名困境儿童。
这场始于38名青年的爱心试验,如今已成长为覆盖千余人的志愿品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卢刚说:“青春既要有‘无我’态度,更要有‘有我’担当。”
十元公益:从“火种”到“星河”
2016年12月,一条青年群里的消息,影响了卢刚的人生轨迹。彼时,税务局团支部书记提议:“发挥税务青年作用,开展扶贫助学活动。”
这个简单的倡议,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卢刚心潮澎湃。他主动请缨,与青年同事们共同策划发起了“十元公益 青税助学”志愿服务项目。
作为当地税务系统首创的志愿服务项目,卢刚在筹备初期就着手起草了《“十元公益”小册子》。小册子里详细介绍了项目的运作模式:志愿者每月固定捐赠10元,善款由微信群统一管理,建立收款台账;帮扶对象需经县妇联、团县委等部门精准筛选;项目成员每月实地探访,动态调整资助方案;由项目组制定《帮扶对象成长评价制度》,记录每名孩子的学业进展与心理变化。
八年来,参加这场“爱心长跑”的志愿者从最初的38人发展到1067人,帮扶困境青少年463人,开展了760余期志愿服务活动。
卢刚坦言:“和孩子们的结对帮扶关系我一直看作朋友关系。作为朋友,可以陪伴他们成长,责任感和同理心激励着我们一直坚持下来。”
困境兄弟:被十元温暖托起的“破碎童年”
最早被税务青年志愿者们帮扶的孩子里有一对兄弟。他们的故事,是帮扶名单上最令人心碎的一页:
爷爷遭遇车祸身亡,肇事者逃逸;
父亲因白血病去世,留下20万元债务;
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
奶奶遭遇车祸离世……
2017年,兄弟二人被莒县税务青年们发起的“十元公益”纳入:每月提供200元生活费,由志愿者定期送去米面粮油、课外书籍;周末、寒暑假带两兄弟去电影院、逛科技馆,卢刚从细微之处关心他们的生活,陪伴他们的成长。
八年的坚持,换来的是兄弟二人的开朗和进步。如今哥哥在当地农业学校就读,梦想是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弟弟则在当地中学就读,兄弟二人不再为学费和生活费犯愁。
而在莒县,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
碁山镇的婷婷,父亲年老、母亲智障,“十元公益”项目资助她考上高中,即将在今夏参加高考;
长岭镇的笑笑,父母去世,一度辍学,志愿者们连续3年上门辅导,直到笑笑在专科学校顺利就读;
莒县福利服装厂23名残疾职工子女,周末在“十元公益”项目设立的厂区“小草学堂”里接受课业辅导……
“十元公益”的微信群记录着这些细微的温暖。志愿者上传的照片里,孩子们从躲闪镜头到绽放笑脸;探访日志中,“自卑”“孤僻”等词汇逐渐被“开朗”“进步”取代。
正如卢刚所言:“短暂的帮扶可能带来‘二次伤害’,只有长期陪伴,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双面人生:税务蓝与志愿红
自2022年担任基层税务分局局长后,卢刚先后在风险应对分局、自然人税费服务管理分局工作,2024年12月,卢刚调整到如今就职的长岭税务分局。
这几年,卢刚的生活变成“双线程”:工作日奔走在企业间、村庄里,落实税收政策;周末、节假日带队探访困境儿童。同事形容他“车上永远放着助学物资,手机存满孩子们的信息和联系方式”。
问起卢刚最近在忙什么?卢刚回答,在给当地涉农产业进行涉税规范管理。
长岭税务分局所辖区的小店镇,素有“江北芦笋第一镇”美誉,承载着全国70%芦笋加工出口量,两万余农户靠着种植芦笋增收致富。
芦笋分春笋、夏笋两茬。清明至小满是春笋收割期,日均能采收40斤到50斤,再加工成18公分的标准笋后,能卖到每斤7块钱。
本是老百姓发家致富的“绿黄金”,却被一些不法企业当做谋取不当利益的工具。部分商贩将外省种植的芦笋冒充本地“自产货”,甚至出现虚开超产能发票牟利的现象。
为此,卢刚一直奔波在田间地头,调研种植流程、面积、亩产、价格变动,精准绘制出当地芦笋产业的“大账”“细账”,通过规范涉税管理守护百姓的“绿黄金”。
志愿服务中的向上向善,让卢刚在工作中更懂得与人为善。他和村民们拉着家常,引导着农户、合作社开具出真实发票。
“作为‘农村娃’,我懂得农民的不易,也知道如何和村民交流。”为此,卢刚一直嘱咐分局的工作人员,跟村民打交道要耐心、细心,要换位思考。“尤其是老年人,他们不明白什么是税收政策,听不懂我们说的‘大道理’。”
“算大账”“算细账”,算的既是税务人的管理账,更是成百上千村民的“经济账”。这番对于涉农行业的规范引导,成为卢刚本职工作的一个缩影。他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依旧日复一日坚持着志愿服务,荣誉自然接踵而至:“优秀公务员”“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山东税务好青年”……
如今,“十元公益”已从税务系统延伸到全社会:与日照市灯塔孤困儿童志愿服务中心共建,获省委社会工作部调研认可;获得县委书记的认可称赞;有媒体评价其“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的民间助学样本”。
谈及未来,卢刚计划扩大帮扶范围:“去年在中央团校参加‘青马工程’培训时,教授说‘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很多人间疾苦’。我想和更多青年一起去看见、去行动。”
八年前,38名青年用每月10元的善意点燃火种;八年后,1067双手托起463个孩子的未来。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每月定期的探访、深夜台灯下的辅导、孩子们渐渐挺直的脊梁。卢刚说:“当纳税人认可我们的工作方式、当孩子们主动和我说话,我觉得所有的忙和累都不算什么。”
正如那首志愿者们常常念的小诗——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十元虽微,可成星海;
善小常为,便是大爱。”
责任编辑:李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