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黄山,你会想到徐霞客;到了九华山,你会想到李白;到了峨眉山,你会想到陈子昂、苏东坡。但是,像张家界这种地方,你想不出那些古人,唐宋读书人没读过张家界,这是一个空白。我希望有更多的读书人来读张家界。”
世界读书日当天,在武陵源的深处,知名文化学者余世存对着镜头如是说。
相对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似乎是个非典型现象。但随着“诗和远方”的触角无限延伸,这又是个极典型的现象。
仙暇秘境张家界。周怀松(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旅游协会摄影分会会员)供图。
破题|文化登场,使命何在?
余世存所说的“没读过张家界”,内含一种我们熟悉的文化视角。遍布中国的文化名山之所以名传天下,在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得益于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高僧仙道曾经留下的印记。但1979年之前的张家界,藏在武陵山区的“深闺”里,空有绝版山水而不为外界所知。因此,它的旅游故事,只能先从自然遗产开始讲。从文化中心论的立场看,它的文化,不在正统叙事范围内,需要从头书写,重新建构。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文化,因为活泼泼的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遗存。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张家界,是“旅游立市”的典型。自开放旅游以来,张家界吸引中外观光客前来打卡,最大的卖点来自于其“三千奇峰、八百秀水”的绝版山水,而在地文化的故事如何讲出“国际范”,既取决于内容供给方对文化本身的理解,也取决于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整合拓展和创造转化的能力建设,对于自然禀赋型的旅游目的地来说,破局难,出圈更难。
传统的文化叙事往往会局限在场者思维。一方面,张家界建市时间不长,这片行政区域此前从未进入过历代正史的高光区;另一方面,同属于武陵文化带,这里的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原生文化尽管一直在鲜活生长,但相比于周边地市还不够耀眼。因此,当文旅产业进入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张家界如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尤其是如何提升其文化属性?随着无数中外游客不断涌入,新的在地文化如何塑造,如何形成可以匹配“国际张”的文化大IP?再往前一步,AI时代,文化如何在文旅融合创新的大棋局中丝滑登场?这些都是题中要义,不止张家界如此。
凤凰网和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联合主办的“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活动现场。
2025年4月22日,由凤凰网和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联合主办的“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选择了一个既回应现实、又延伸未来的题目——“AI时代的诗和远方”。这不是一场只谈风月的文人雅集,参与的近百位嘉宾,大多来自天南海北,有久负盛名的诗人、文化学者,也有引领潮流的文旅专家,还有来自艺术、非遗、养生等领域的精英达人。而且,这场开在悬崖之巅的春集,还有一个玩法更新潮的“姊妹篇”,即“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
以“AI 诗歌”为器,落子于AI时代文旅融合的大盘上,这是笔者目力所知的首创大棋。并驾而驱、交相辉映的两大活动,所要回应的关键问题,恰是“文化如何登场”。
自带野性和隐逸气质的张家界。周怀松(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旅游协会摄影分会会员)供图。
序盘: AI时代,张家界的“文化”在哪里?
“文化 旅游”的魅力,正在于文化深层次的独特吸引力与旅游体验的完美结合。
张家界自带蛮荒野性和隐逸气质,属于它的文化魅力何在?如前所述,它显然不是三山五岳那种历史文化名山,没有留下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足迹。不过,它所在的大湘西区域,依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对张家界的本土文化资源印象颇深。十多年前他在原文化部产业司工作时,曾带队来张家界验收大型实景剧《天门狐仙》,他认为《天门狐仙》是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特别是用土谣民歌构建起独特的诗意符号,是“文化赋值”的典型体现。
而在悟空研究院院长、张家界市决策咨询专家罗晴秋看来,张家界打“文化牌”,不仅是要对在地文化做深入挖掘,展现本地浓郁的民族风,还应突破“补文化课”的传统思路,转而构建“自然遗产的现代表达”:当其他文化名山还在消费古人题刻时,这里正创造未来世界的文化遗产。
比如这次“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就是一次不断生成、主客共创的文化大餐。张家界提供绝美的山水场景,AI为拙于写诗的游客提供文学技能,共同激发游客的诗情与创作欲望。罗晴秋认为,张家界可以将名人诗词题刻的“文化缺位”转化为“自由创作”的先天优势,“未来的世界遗产,或许正是一座由每个人共同书写的、永不完稿的山水诗卷。”
这个观点,得到孙若风的认同。他以“AI峡客吟”活动为例,认为新技术手段为景区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AI增强了旅游的便利性,提升了体验性,还增强了互动性。在AI的助力下,创作不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时时、处处、人人都能进行创造。”
“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活动现场,知名主持人蔡紫对话文旅专家孙若风、罗晴秋、香文化专家罗子杰以及韩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新闻官郑永均。
从多年文旅融合发展的观察视角,孙若风提出应坚持“三化合一”的路径,即生态化、文旅化、数字化,把当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新技术呈现结合在一起。“一是生态筑基,保持世界遗产原真性,二是文化赋值,如《天门狐仙》所表现出来的在地文化的深入挖掘;三是科技赋能,像这次诗词盲盒活动,借助AI技术,帮助游客生成个性化的诗旅体验。”
同样体现“三化合一”路径的,还有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十年磨一剑所建造的玻璃桥奇观。该桥的设计理念源自老子的“大象无形”美学思想,融入自然;在科技创新方面,该桥建造过程有多达5名院士参与,创下十项世界之最;在文化的挖掘上,该桥提供场景,让游客感悟桥的“沟通”之道。面向未来,敢于创新,大峡谷玻璃桥的横空出世,正是张家界“创造未来世界的文化遗产”的生动体现。
在这种创新性理念引领下,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与凤凰网合作举办系列活动“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和“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系列活动,张家界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罗嗣清表示:“在这片绝版的山水里,我们立志要营造一个旅行者乐园、勇敢者家园、创梦者福地。我们一直在拥抱‘共创’,让不同领域的创梦者,在这个场景中都能获得创造价值、传递价值的快乐。”
激活一个个特色“文化场”,轻装上阵的张家界,可以别开新径,狂飙在迥异于众多文化名山的新赛道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两大活动,不是“中盘打入”,而是“序盘”。
武当太极传人王明山、李在峰在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上联袂演练太极。
急所:从“打卡”到“入戏”,文化如何丝滑上线?
“以文塑旅”是文化登场的号角,“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的中盘。
喊着口号一哄而上,只不过是对大势的机械迎合,和对文化要素的简单堆砌。刻意融合、东拼西凑、甚至想当然捏造,不可能留住 “靠脚投票”的文旅消费者。“文化 旅游”的魅力,正在于让旅游成为文化探索之旅,在于文化深层次的独特吸引力与旅游体验的完美结合。
显然,当前文旅产业正处于“1 N”的中盘阶段。千帆竞发,谁当先?扫描近年来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案例,老牌历史文化名城的路径也许不足以供张家界参考,但他们针对需求侧的创新招数,尤其是针对游客情绪价值和知识需求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还是相当可鉴的。
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的“盛唐密盒”,让观众零距离沉浸式体验唐朝“大人物”们的风采和气度,直观感受盛唐文化魅力。如唐朝名士“房玄龄”“杜如晦”以盲盒形式出现在游客面前,通过与游客互动对话形式揭晓身份,带给观众新奇体验。
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如何赋能于文旅?新技术的运用,也催生了不少“文化登场”的案例。比如“2024 天生会画数字创作大赛”,以二次创作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切入点,赋予艺术创作以新的生命力。观众不仅可以领略青绿山水之美,更能欣赏到从前没被关注到的人文部分,体悟名画的深厚底蕴和科技赋能艺术的创作理念。
当然,文化赋能旅游的过程,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无论挖掘在地文化资源,还是重构在地文化,用什么策略,让文学、养生、疗愈等内容更自然、更丝滑地融入旅游场景中呢?
罗晴秋认为,文化融入旅游场景的“丝滑”法则,在于引导与留白间寻找平衡。高明的文化场景设计如同下围棋——景区落下的“场景棋子”看似松散,实则通过气脉相连,形成隐形边界。通过场景设计、隐性引导等方式,将文学从“文本展示”转换为“创作激活”。比如,可以引导游客对张家界三千奇峰命名,激发所有人的想象空间。他还以武夷山茶田铺设“赤足步道”为例,不同区域的土壤温度、颗粒度经科学调配,对应足底穴位刺激,在步道尽头提供AI脉诊仪,分析步行数据生成《茶气行走报告》。这便是将养生概念从“功能服务”到“环境疗愈”的实践。
将无形的文化具象化为产品,“带走张家界的气息”,是第一次来到张家界的罗子杰愿意探索的“文化登场”方法论。作为“传统香品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子杰是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太月香学体系创始人,当他听闻张家界大峡谷有700多种药用植物后非常兴奋,当即想到了如何将张家界无形的气息有形化、具象化。“香药同源,这都是制作香料的宝库。我们可通过制香,将张家界的气息变为具象化的产品,让游客带回去,化为一股涤荡心灵的清风,让全世界的人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气息。”
将早已远去的传统文化资源,能否通过科技手段活化为时尚游戏?余世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意:用AI将徐霞客复活,假设他来到张家界,他会走哪条路?他还会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吗?
从单纯“打卡”到全身心体验的“入戏”,罗晴秋经常呼吁,文旅项目最好“只提供场景,不提供答案”。他说,这一原则的底层逻辑是,“游客的自我发现比官方的标准答案更有价值。作为目的地,最高明的做法是放弃带节奏,而是让旅游者自己得出结论。”
旅游,要让文化被看见。旅游,要成为文化探索之旅。AI时代的文旅创新才刚刚开篇,AI究竟能助力到何种程度,尚有待时间检验。而文化如何丝滑登场,无论前AI时代还是AI时代,一切才刚刚开始,能否形成系统的“方法论”,路上的事情,还是交给市场吧。(撰文/甘敏求)
搜尽奇峰打草稿。周怀松(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旅游协会摄影分会会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