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琼海市南海岸阳光明媚海风习习。我站在沙滩上,看着一袋袋珊瑚骨被回撒在这片它们阔别已久的海滩,随着潮水起伏重新融入熟悉的海洋生态链。这一刻,所有的奔波与坚持都有了意义——
珊瑚骨千里回乡记
文丨滨州经开区法院 王素洁
两年前,我第一次见到这些珊瑚骨时,它们还只是案卷里冰冷的数字,是仓库中蒙尘的“罪证”。
这是一起涉珊瑚骨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刑事并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深入审理的过程中,案件的脉络逐渐清晰:海南琼海的郑某在其村边的海滩上捡拾珊瑚骨卖给同村的卢某,卢某连同自己捡拾的珊瑚骨一并卖给广东的薛某,薛某又出售给山东滨州的王某夫妇。在王某夫妇零散网络销售过程中,被滨州公安机关发现,并就地扣押了全部33吨珊瑚骨。
查看扣押现场,我心头更是猛地一沉。33吨更具象化的显示在眼前——从地面直到屋顶、整整两摞珊瑚骨。那些灰白色的珊瑚碎枝,本应是聚在一起守护着南海的生态链,如今却作为过滤器被零散地销往全国各地。那一刻,我更意识到,这案件不仅是刑罚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如何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但是,如此庞大数量的珊瑚骨,该如何妥善处置?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
那段时间,厚厚的卷宗始终摆在我的案头,翻看了一遍又一遍;研究刑法、公益诉讼、司法修复等相关的刑事、行政法规;广泛咨询请教,甚至阅读了大量理论性文章。并组织我院环资审判智库专家对该案进行了深入研讨,我与与会专家们得出共同的结论:珊瑚骨是天然的海岸屏障,只有让它们回到原生海滩,才能重新发挥其生态功能,是修复生态环境的最佳方式。
有了明确的方向后,我联系到涉案珊瑚原生海滩所在地的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该修复方式得到了他们的积极认可。在确定回运并回撒的修复方式可行后,努力做调解工作。最终,该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达成和解:各被告承诺将涉案珊瑚骨运回案发地并予以回撒。
5名被告主动履行调解书确定的义务,各被告分段配合,经历陆运——海运——陆运,这批漂泊在外的珊瑚骨从他们的扣押地——渤海湾,跨越两千六百公里,回到了它们的家乡——南海岸。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特殊“归乡”,也是一次司法智慧与生态责任的交融,跨省跨部门联合修复的齿轮就此开始转动。
抵达的南海岸那天,海风轻柔地吹着,浪花轻轻地拍打着布满珊瑚骨的海滩,像母亲用手掌温柔地抚摸着她的孩子。在这片充满温情的海滩上,我与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琼海市公安局青葛海岸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一同监督、见证并参与了这场特殊的“生态归乡”。
从正午时分一直到黄昏时刻,那些珊瑚骨被一一回撒到阔别两年的故土上。这场历时两年的司法修复行动,诠释着“法律的意义不仅是惩治,更是引导与修复”,它不仅打通了跨省生态治理的协作链路,更开创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异地修复的典型案例。
珊瑚骨回家了,跨省跨部门联合修复还在继续。与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琼海市人民法院分别开展座谈,围绕跨省跨部门联合司法修护工作的经验与挑战,就信息共享、联合修复、联动执法等议题深入探讨,积极推动海洋保护工作逐步迈向更为全面、高效的“全域共治”新格局。
如今,每当我翻阅案卷,总会想起琼海市的那片海。潮起潮落间,那些归家的珊瑚骨正默默筑起新的生命防线。海风依旧,涛声如故,环境资源审判的守护故事还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