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AR Protocol的创始人是Illia Polosukhin与Alexander Skidanov,两人于2017年共同创立了这一开源Layer-1区块链协议,最初项目名为NEAR.ai,后聚焦于去中心化应用(DApps)与Web3生态系统构建,核心目标是通过分片技术(Nightshade)解决区块链的可扩展性难题。
Illia Polosukhin的技术背景横跨人工智能与密码学领域,这为NEAR Protocol的技术基因奠定了独特基础。在创立NEAR之前,他曾是Google Brain团队的核心成员,作为TensorFlow的早期贡献者,深度参与了这一全球主流机器学习框架的开发,积累了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设计经验。其在AI领域的研究经历,使其尤为关注“技术实用性”与“开发者友好性”,这一理念也贯穿于NEAR的技术架构设计中——他提出的“状态分片”概念,允许区块链网络动态分割数据存储与计算任务,大幅提升了系统吞吐量,为NEAR支持每秒数万笔交易的能力埋下伏笔。
在NEAR的发展历程中,Illia Polosukhin始终扮演着技术方向的核心决策者角色。他主导了协议底层架构的设计,尤其在隐私计算与跨领域融合方面持续突破。2025年3月,他在NVIDIA GTC大会上展示了NEAR的“机密AI计算框架”,该技术允许在区块链上运行隐私保护型AI模型,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标志着NEAR在AI与区块链融合领域的领先探索。截至2025年8月,他仍是NEAR基金会的核心技术发言人,推动协议向“高扩展性 隐私保护 AI协同”的多维方向演进。
Alexander Skidanov的技术专长聚焦于分布式系统与数据库架构,与Illia Polosukhin形成了互补。他曾任职于Microsoft和oracle,参与构建企业级大规模数据库系统,对“高并发交易处理”与“共识机制效率”有着深刻理解。在NEAR Protocol中,他负责核心共识机制(Doomslug)与运行时环境的设计,通过优化节点间通信协议与交易验证流程,显著降低了网络延迟,使NEAR的交易确认速度达到秒级,为开发者与用户提供了接近Web2的流畅体验。
相较于Illia Polosukhin的持续活跃,Alexander Skidanov的角色在2023年后逐渐转变。2023年1月后,他逐渐淡出日常运营,转而以“NEAR基金会核心顾问”的身份参与战略决策,将更多精力投入学术研究。尽管不再直接管理项目,但其设计的Doomslug共识机制与运行时框架,至今仍是NEAR协议高效运行的底层支柱,体现了其技术设计的前瞻性与稳定性。
在部分早期资料(如Crunchbase)中,曾提及Erik Trautman为NEAR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但这一说法未被多数权威来源认可。根据NEAR官方文档、Messari等机构的研究报告,Erik Trautman更可能是早期团队成员或生态建设参与者,而非核心创始人。这种混淆可能源于项目初期团队角色的动态调整,建议以NEAR基金会及主流区块链数据平台的信息为准,避免对创始团队构成产生误解。
两位创始人的技术背景与分工,塑造了NEAR Protocol的核心竞争力:Illia Polosukhin的AI与密码学视野赋予其创新突破能力,Alexander Skidanov的分布式系统经验确保了技术落地的稳定性。这种“创新 务实”的组合,使NEAR从2017年的初创项目成长为市值位列全球前20的主流区块链协议,其生态重点也从早期的可扩展性优化,逐步拓展至AI与区块链融合、降低开发者门槛(如AssemblyScript工具链)等多元领域,持续推动Web3生态的包容性发展。
关键词标签:NEAR Protocol,Illia Polosukhin,Alexander Skidanov,分片技术,共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