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近期发布稳定币监管文件,旨在规范稳定币发行人运营,保障金融系统稳定与安全,并已于2025年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计划首批牌照于2026年初发放,较市场预期的2025年有所延后。这份文件被业内视为香港构建数字资产中心的关键一步,其核心在于通过“严”与“活”的平衡策略,防范金融风险,为创新留足空间。
稳定币作为加密市场与传统金融的“连接器”,近年来全球监管热度持续升温。各国监管机构纷纷出台政策,试图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间找到平衡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正积极推进“数字资产中心”建设,稳定币的规范发展成为这一战略中的重要拼图——它能促进数字资产交易效率,能为传统金融机构涉足加密领域提供合规路径。
全球监管竞赛加速:从美联储到欧盟,主要经济体均已启动稳定币监管框架搭建,香港若想保持金融竞争力,必须在这一领域明确规则。
本地市场需求迫切:尽管中国内地对加密货币实施禁令,但数字资产场外交易依然活跃,香港需要通过合规化将这部分“灰色地带”纳入监管,同时吸引全球数字资产企业落地。
金管局的监管思路在“牌照制度”和“合规要求”两大核心环节体现得尤为明显,既传递出谨慎态度,也划定了明确的准入门槛。
牌照发放:比预期晚一步的“慢思考” 金管局计划首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于2026年初发放,较市场普遍预期的2025年延后约一年。这一调整并非监管“拖延”,而是反映出对稳定币风险的审慎评估——毕竟稳定币若管理不当,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或传染至传统金融系统。
合规要求:堪比传统金融的“高门槛” 发行人需满足严格的资金储备、风险管理等要求。例如,稳定币的储备资产必须是高流动性、低风险的资产(如现金、短期国债),且需定期接受独立审计;风险管理方面,则要求建立完善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机制。2025年7月,德林控股(01709)与富龙顾问的合作就因需通过金管局合规审查,至今尚未落地,可见审查尺度之严。
“严”是这份监管文件最直观的标签,体现在对发行人资质、运营细节的全方位把控,核心目标是保护用户利益与维护金融稳定。
高标准合规审查是“严”的核心体现。 金管局对发行人的背景审查、财务实力、技术安全等均设置了严苛标准,甚至对储备资产的托管机构也有明确要求——必须是香港持牌银行或符合资质的金融机构,保障用户资金与发行人自有资金严格隔离。
牌照发放延后传递“质量优先”信号。 尽管市场对牌照发放有较高期待,但金管局选择“慢工出细活”,避免为追求速度而降低标准。这种“严”并非扼杀创新,而是为了让稳定币在合规轨道上“健康起跑”,减少未来的系统性风险。
与“严”相对的是“活”,即通过明确的法律框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清晰指引,降低合规成本,激发创新活力。
《稳定币条例》实施填补了法律空白。 在条例出台前,香港稳定币市场处于“无明确规则”状态,企业因担心监管不确定性而不敢投入。如今,条例界定了稳定币的法律地位,详细规定了发行、运营、清算等全流程规则,相当于给市场参与者发放了“操作手册”。
为金融科技创新留足试错空间。 监管并未一刀切禁止创新,而是通过“监管沙盒”等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可控环境中测试新产品。这种“活”的监管思路,让香港能拥抱区块链技术进步,能避免创新无序发展带来的风险。
金管局的“严活并举”策略,本质上是为了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数字资产枢纽”的双重地位。一方面,通过“严”监管吸引优质企业——合规标准越高,越能筛选出实力强、风险控制能力好的发行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活”框架降低创新成本,让香港在全球数字资产竞争中保持灵活性。
短期看,牌照延后可能让部分市场参与者略感失望,但长期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市场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性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数字资产生态的信任基础。金管局的谨慎,正是为了让香港稳定币市场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合规、透明、安全”的基石上。
对于普通用户和企业而言,这份监管文件释放的信号清晰:香港欢迎负责任的金融科技创新,但绝不为追求创新而牺牲风险控制。未来,随着首批牌照落地,我们或将看到更多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携手,在香港的合规框架下探索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无论是跨境支付、资产结算,还是Web3生态建设,香港都在试图通过“严”与“活”的平衡,书写数字金融时代的新篇章。
关键词标签:稳定币监管,香港金管局,《稳定币条例》,严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