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虚拟数字货币的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秩序”为核心目标,目前,监管政策呈现“严管私营虚拟货币 主推法定数字货币”的双重路径,通过持续收紧监管、布局国家主导项目、推进国际合作等措施,构建起覆盖交易、技术、跨境流动的全链条规范体系。
中国对“虚拟数字货币”的监管范畴明确区分两类:一是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代表的私营加密货币,二是国家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自2021年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后,政策持续收紧,2025年的监管重点进一步聚焦于“风险防控”与“技术替代”——即通过打击非法虚拟资产交易,同时加速数字人民币和国家主导区块链项目的落地,实现对虚拟货币领域的可控管理。
1.外汇监管全面升级
2025年初,中国外汇管理局发布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对涉及虚拟数字货币的外汇交易实施“穿透式监控”,包括境外平台充值、跨境OTC交易等场景需实时报备,重点防范利用虚拟货币进行资本外逃和洗钱。据CoinGeek 2025年1月报道,新规实施后,境内与境外加密货币平台的资金通道显著收窄,相关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同比增加40%。
2.国家主导区块链项目启动筹备
为平衡技术创新与监管需求,有消息显示,中国正考虑由中央国有企业牵头建设国家级公共区块链项目,该项目将作为数字治理基础设施,支持政务、金融等领域的可信数据交互,同时替代私营区块链可能带来的监管盲区。AInvest的报道指出,这一计划旨在“将区块链技术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技术可控与创新并重”。
3.稳定币监管划清红线
2025年7月,监管部门明确叫停国内企业对稳定币的推广,强调“任何锚定法币或资产的私营稳定币均属非法金融活动”,并点名批评部分机构借“支付创新”名义开展稳定币投机业务。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企业如蚂蚁集团、京东等正转向离岸市场,推动以离岸人民币为锚定物的稳定币试点,试图通过香港、新加坡等地区的合规框架,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称,此类试点需严格隔离境内外业务,禁止向内地用户开放。
作为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成为2025年政策发力的核心。中国人民银行在6月明确提出“推动数字人民币融入多极化货币体系”,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银行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支持数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例如,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农产品进口商已开始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结算效率较传统SWIFT系统提升30%以上。此外,数字人民币的“硬钱包”试点已覆盖老年人、跨境务工人员等群体,进一步扩大使用场景。
在“严监管”主基调下,中国通过离岸市场和区域合作探索有限开放。2024年8月起,粤港澳大湾区启动“跨境金融科技试点”,联合香港、澳门推动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CBDC)应用,支持企业间数字资产代币化交易。据报道,试点涵盖跨境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场景,目前已有超过50家企业参与,交易规模突破百亿元,成为“一国两制”框架下虚拟资产合规探索的样本。
1.监管高压常态化
未来,对私营虚拟货币的打击将持续深化,重点包括非法交易平台、“挖矿”死灰复燃、虚拟货币传销等,同时可能出台更细化的“虚拟资产认定标准”,明确法律责任边界。
2.数字人民币主导地位强化
随着国际合作扩大,数字人民币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区域加速渗透,逐步构建以人民币为核心的跨境数字支付网络,削弱美元主导的传统支付体系影响力。
3.离岸与在岸监管差异化
在严格管控境内虚拟货币活动的同时,中国可能通过香港等离岸市场保留“试验窗口”,允许合规机构开展虚拟资产相关业务,形成“在岸严监管 离岸有限创新”的双轨模式,防范风险把握全球数字经济机遇。
总体来看,中国对虚拟数字货币的管理逻辑清晰:通过“堵疏结合”,一方面坚决遏制私营虚拟货币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以数字人民币和国家区块链项目为抓手,争夺全球数字经济的规则制定权和技术主导权。这一政策路径延续了“风险优先”的监管传统,体现了在数字时代抢占金融科技制高点的战略考量。
关键词标签:虚拟数字货币,监管措施,国家对虚拟数字货币怎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