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中国(BTC China)作为中国早期比特币交易平台,自2017年因监管政策关闭交易服务后,已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截至2025年8月,无任何公开信息显示其重启运营迹象。国内比特币交易活动目前主要通过境外平台或场外(OTC)途径进行,但参与者需面临政策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延续了2021年“全面禁止”的基调,并在2025年进一步聚焦稳定币风险管控与跨境交易监控。
比特币中国成立于2011年,曾是国内最早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之一,但在2017年中国监管部门收紧加密货币交易政策后,主动关闭了交易服务并逐步退出市场。此后多年,该平台未再在中国境内开展任何相关业务。
从市场现状看,2024年11月有报道指出,在加密货币监管趋严背景下,中国本土交易平台已基本停止交易服务,这一局面在2025年未有改变。目前,国内用户若参与比特币交易,主要通过两种非合规途径:一是注册境外平台账户进行跨境交易,二是通过场外交易(如个人之间直接转账兑换)。但这两种方式均不受中国法律保护,且面临账户冻结、资金损失等风险——监管部门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参与者需自行承担后果。
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框架自2021年确立“全面禁止”基调后,政策方向始终未发生根本转变。2025年的监管动态进一步细化,核心聚焦以下领域:
1.稳定币风险管控升级
2025年8月初,中国监管部门明确要求券商等金融机构停止推广稳定币相关业务,强调需“防范稳定币投机对金融市场的溢出风险”。这一举措源于稳定币与法币的高关联性——若稳定币价格脱离锚定汇率剧烈波动,可能通过跨境交易传导至传统金融体系,引发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担忧,部分机构利用稳定币为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交易提供“中介桥梁”,变相规避交易禁令,因此需从源头切断投机链条。
2.跨境交易监控与反洗钱强化
政策持续加强对跨境加密交易的追踪力度,重点打击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洗钱、跨境资金转移等非法行为。一方面,监管部门通过外汇管理系统监控大额或异常的跨境资金流动;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反洗钱组织合作,对境外平台向中国用户提供服务的行为进行间接约束。例如,部分境外平台因担心违反中国反洗钱规定,已主动限制中国IP地址用户注册。
2025年全球加密货币监管呈现“分化与探索并存”的特点,中国的“严监管”立场与部分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参议院计划于2025年9月推出CFT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数字资产监管草案,明确将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视为“大宗商品”,允许在合规框架下开展期货交易,体现了“分类监管、有序开放”的思路。
俄罗斯:虽加强加密交易限制,但计划在2026年推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试图在“禁止私人加密货币流通”与“探索数字货币创新”之间寻找平衡。
相比之下,中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更为坚决——禁止交易,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去加密化”,核心逻辑是防范金融投机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
综合来看,中国对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短期内难有放松可能。一方面,虚拟货币的“非主权”属性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根本冲突;另一方面,全球加密市场波动加剧(如2022年FTX交易所破产事件)进一步强化了监管部门的“风险厌恶”倾向。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参与比特币交易需清醒认识到政策风险:相关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且可能因平台跑路、价格暴跌、监管处罚等面临资金损失。未来,监管部门或进一步细化对境外平台服务、OTC交易的约束措施,推动加密货币交易在中国市场的“全面退潮”。
关键词标签:中国加密货币监管,比特币中国,国内比特币交易政策,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