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稳定币市场在 2025 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央行主导的数字人民币(e-CNY)持续领跑,同时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在区块链稳定币领域积极布局。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虽然暂未找到全国稳定币发行总量达到 8000 亿元人民币的官方数据,但多个城市正在探索试点与跨境应用;市场应用覆盖跨境支付、金融科技服务与数字政务等领域。政策层面,监管持续以“沙盒监管”模式推动创新,同时保持严控风险的态度。当前市场格局呈现“一主多辅”的形态。下文按既定结构展开详细分析。
应用广泛:作为全球少数由国家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之一,e-CNY 已在零售支付、政府补贴、公共交通等多领域部署。试点城市包括成都、苏州、北京、深圳等,截至 2023 年已实现超过 7 万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量。
技术架构:采用央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模型,确保发行集中与流通高效。[turn0search27]
跨境突破:通过 BIS 主导的 mBridge 项目,数字人民币已用于跨境支付试点,增强了国际支付能力。
量级增长:截至 2024 年 Q2,e-CNY 市场规模占中国 M0 的 2.3%(约 2000 亿元人民币),季度增速约 15%。
尽管中国大陆仍维持对加密货币交易的限制,但稳定币在某些监管试点区域(如香港)正受到关注,并尝试扩展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以下是几家公司或城市尝试方向:
上海探索本地稳定币试点上海国资委会议提议调研国有企业发行稳定币的可行性,可能为后续市场提供试验空间。
京东、蚂蚁集团推动离岸运营两家公司正推动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锚定或取消美元依赖的稳定币方案,配合 8 月 1 日生效的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
政策层面的谨慎创新虽香港稳步推进稳定币试点,但监管机构强调只批准少数具有严格储备保障与稳定性的项目,聚焦 B2B 应用而非大规模零售扩散。
数字人民币以国家信用背书、试点规模优先,发挥“定海神针”作用;而其他技术主体则在跨境支付、金融科技接口等细分场景寻求突破。
虽然原文提及“60% 项目采用算法 抵押机制”暂无确切数据支持,但业界趋势确实是,技术型稳定币尝试通过算法调节与抵押资产保障双重机制平衡稳定性与效率。
数字人民币已渗透政务、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例如部分地区启动数字社保卡,连接医保结算。
中国的稳定币生态正在形成“一主(e-CNY) 多辅(科技与机构创新试点)”的格局。央行数字货币是基石,其他尝试仍处于政策引导与技术探索阶段。混合机制、政务应用与跨境试验是关键趋势方向。稳控资本流动与风险是监管红线。未来,e-CNY 与创新稳定币将共同推动数字支付与国际化路径演进。
关键词标签:中国稳定币,数字人民币,市场格局,监管政策,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