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新稳定币计划是其于2025年重启的区块链支付探索项目,核心是通过整合现有稳定币协议(如USDC)构建以跨境小额支付为核心的实用型解决方案,而非自建新币种。该计划聚焦解决高频场景中的支付效率与成本问题,尤其针对Instagram创作者收益分配、社交电商结算等场景,目标通过加密技术实现费率低于1%的即时跨境支付。在加密支付布局上,Meta采取“合规优先、场景切入、生态协同”策略,从技术整合、场景落地、监管协同三方面推进,试图构建“社交 支付”闭环。
Meta的稳定币探索并非首次。2019年推出的Libra(后改名Diem)因试图打造多币种锚定的“全球数字货币”,直接触动主权货币体系,遭遇美联储与多国监管阻力,最终于2022年终止。这一教训促使新计划彻底转向——放弃颠覆货币体系的野心,聚焦垂直场景的合规创新。
此次项目由新任产品副总裁Ginger Baker主导(前Plaid及Stellar基金会高管,具备区块链支付与合规经验),团队将合规投入占比提升至40%(Libra时期仅15%),明确“不发行自有稳定币”,转而依托第三方成熟协议降低监管风险。内部代号“project Cambria”的这一计划,本质是Meta从“货币发行方”向“支付场景整合方”的角色转变。
1.技术路径:轻资产整合现有协议
Meta未选择自建独立区块链,而是优先评估集成Circle的USDC等合规稳定币,直接接入其现有支付网络。这一“轻资产模式”可规避发行储备金管理风险,同时借助USDC的监管合规框架(已获美国多个州级牌照)快速落地。目前,项目已与Stellar网络合作测试技术原型,支持美元与欧元稳定币的跨境互换,验证小额支付的即时结算能力。
2.核心场景:从创作者经济切入
计划首阶段聚焦两大高频场景:
- Instagram创作者酬劳支付:针对跨国创作者的100美元级小额酬劳,传统电汇费率通常达3%-5%且需3-5天到账,而新方案目标将费率压降至1%以下,结算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 社交电商即时支付:未来或整合至Meta Pay(覆盖Facebook、WhatsApp等平台超30亿用户),支持社交场景内的商品交易即时到账,挑战PayPal在中小额跨境支付的主导地位。
Meta的加密支付布局并非单打独斗,而是通过“加密机构 传统金融 政策推动”的三重合作构建生态:
- 技术与合规合作:与Circle(USDC发行方)探讨协议整合,与Stellar基金会测试跨境结算技术;同时联合Visa、富达等传统金融巨头,测试稳定币与现有支付网络的互通流程,用户可无缝使用法币与稳定币。
- 政策协同:积参与美国《GENIUS法案》制定,推动将稳定币分类为“数字现金”,争取明确的监管地位。该法案若通过,将为Meta的跨境支付业务提供统一合规框架,降低多国监管摩擦成本。
Meta的盈利逻辑并非依赖支付手续费,而是通过支付链路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反哺核心广告与电商业务:
- 轻资产低风险:依托第三方稳定币网络,承担储备金管理成本,仅通过技术整合与场景导流获取分成。
- 数据闭环价值:支付数据可揭示用户消费偏好、地域交易特征等,优化广告精准度与电商推荐算法。例如,通过分析Instagram创作者的收款地域与频率,可定向推送适合其受众的广告合作。
当前市场竞争聚焦细分领域:Visa的稳定币清算网络已覆盖多个国家,X(原Twitter)则通过BTC闪电网络主攻社交打赏场景。Meta的优势在于超30亿月活用户的社交场景闭环,但若《GENIUS法案》众议院通过率未达预期,其跨境运营需同时应对欧盟MiCA、美国州级牌照等多重审核,进度可能滞后。
Meta的加密支付布局仍面临三重核心挑战:
- 监管不确定性:若《GENIUS法案》延迟落地,跨境业务合规成本可能增加30%以上;
- 竞合博弈:与Visa等合作中,数据主权与手续费分成谈判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 隐私争议:支付数据与社交数据的关联可能引发GDPR审查,需投入额外资源构建数据隔离机制。
未来,Meta计划分三阶段推进:短期验证创作者支付场景,中期扩展至中小企业跨境广告结算,长期目标构建“社交内容消费-支付-广告推荐”的生态闭环。这一布局若成功,可能重新定义社交平台的商业边界,将稳定币从“金融工具”转化为“用户粘性粘合剂”。
总体而言,Meta的新稳定币计划标志着科技巨头在加密领域的成熟——从激进颠覆转向务实创新,而其加密支付布局的成败,或将成为稳定币场景化竞争的关键判例。
关键词标签:稳定币,Meta,Meta新稳定币计划,加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