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平台税:USDT 当原生 Gas,Tether 帝国奠定新基石

Tether 发布首个以 USDT 为原生 Gas 的 Layer 1 网络「Stable」,并通过「双链并行」战略布局 Plasma 和 Stable 两条公链,意图摆脱对以太坊和波场等平台的依赖,解决价值外溢和平台风险问题。

撰文:Luke,火星财经

一则看似寻常的路线图公告,正在加密世界的涟漪之下,搅动着一股深不见底的暗流。7 月初,首个以 USDT 为原生 Gas 的 Layer 1 网络「Stable」发布了其三阶段发展计划。表面看,这只是又一个试图在拥挤公链赛道中分一杯羹的新项目。但当我们拨开迷雾,将这条线索与 Tether 近期一系列看似无关的布局——神秘的开发团队、另一条名为「Plasma」的比特币侧链、以及 CEO Paolo Ardoino 在监管风暴中的微妙表态——联系在一起时,一幅远比想象中宏大和精密的战略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产品发布,而是稳定币巨头 Tether 的一次根本性战略转向。这家通过在以太坊、波场等「他国领土」上发行「数字美元」而建立起千亿帝国的公司,如今正悄然启动一场「独立运动」。它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其他区块链上的一个「超级应用」,而是要亲自下场,打造属于自己的金融基础设施——世界的资金轨道。

这场阳谋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凭借现有模式每年攫取数十亿美元利润的公司,会选择颠覆这个让它功成名就的格局?是什么样的内在压力和外在威胁,迫使其从一个轻资产的「应用层」玩家,向一个重资产的「基建层」泰坦转型?其精心设计的「双链并行」策略,又揭示了 Tether 怎样称霸全球数字金融的终极野心?

万亿美金的「平台税」

Tether 的动机,源于其商业模式中那个光鲜亮丽却又异常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它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寄生性的共赢。USDT 作为加密世界的硬通货,为以太坊、尤其是波场(Tron)等公链带去了海量的交易活动和用户,成为它们生态繁荣的基石。然而,Tether 自身却像一个没有主权的「寓公」,居住在别人的土地上,并为此付出高昂的「租金」。

这笔「租金」并非直接支付,而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价值外溢——被平台方所攫取。USDT 每日结算量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流量由波场承载。数据显示,波场网络上 USDT 的流通量已突破 800 亿美元,占据了 USDT 总供应量的半壁江山,日均转账金额高达 215 亿美元。这些天文数字般的交易活动,为波场网络贡献了巨额的交易手续费收入,但没有一分钱会流入 Tether 的口袋。这便是 Tether 面临的核心困境:它创造了价值,却无法捕获价值。所有的生态红利,都被底层的基础设施平台「抽税」了。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平台风险。这种深度的依赖性,使得 Tether 的命脉被其「房东」紧紧扼住。一旦平台方政策有变,Tether 将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有迹象表明,波场正在试图摆脱对 USDT 的单一依赖,开始扶持与特朗普家族关联的自有稳定币 USD1。这无异于在其最重要的分销渠道内培养一个直接的竞争对手。此外,波场网络交易费用的持续上涨,也正在侵蚀其作为低成本结算网络的核心优势。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Tether 打造自有基础设施的举动,与其说是为了开疆拓土的主动进攻,不如说是为了摆脱战略掣肘、防范生存风险的防御反击。它必须建立自己的主权领土。

双轨反击:两条公链,一盘大棋

Tether 的反击并非孤注一掷,而是一套经过精密计算的「双轨」战略。在「Stable」网络浮出水面的同时,另一个名为「Plasma」的项目也获得了 Tether 高层和其关联公司 Bitfinex 的重金支持。这两个项目看似独立,实则互为表里,分别瞄准了机构市场的不同细分领域,共同构成了 Tether 基础设施版图的左膀右臂。

Plasma:锚定比特币的金融要塞

Plasma 的定位极其明确:一个为大规模、高安全性稳定币结算而生的专用金融层。它的核心架构是作为一条比特币侧链,通过定期将其状态根(state roots)锚定在比特币主网上,从而继承比特币无与伦比的安全性和最终性。这对于那些将安全置于首位的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主权基金和大型跨国企业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其功能设计也完全服务于「结算要塞」的定位:提供零费率的 USDT 点对点转账、支持 BTC 或 USDT 直接支付 Gas,并完全兼容 EVM。Plasma 的战略目标,是精准地从波场和以太坊手中夺取高价值的 B2B 支付、跨境汇款和商品贸易结算等业务。

Stable:通往未来金融的高速公路

与 Plasma 的专精不同,「Stable」网络的野心则更为广阔。它被设计成一个功能全面的、独立的 Layer 1,旨在成为下一代链上金融的「高速公路」。其宏大的三阶段路线图清晰地展示了其通往极致性能的路径:从以 USDT 为原生 Gas、实现亚秒级最终性的基础层,到引入「乐观并行执行」技术大幅提升吞吐量的体验层,最终升级至基于有向无环图(DAG)的共识机制,将速度和弹性推向极致。「Stable」网络的目标客户是那些需要高性能、高可定制性基础设施的机构,例如 DeFi 对冲基金、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平台等。

这套「组合拳」打法,体现了 Tether 对机构市场的深刻洞察。它并非天真地认为一条链就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相反,它通过提供两种不同风险收益特征和功能侧重的底层基础设施,为从最保守的银行到最激进的 DeFi 基金的各类机构,都提供了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机器中的幽灵:揭开 Tether 的幕后操盘手

一个核心的矛盾摆在面前:Tether 的 CEO Paolo Ardoino 曾多次在公开采访中明确表示「不会有 Tether 链」。然而,一个以 Tether 为绝对核心的庞大基础设施生态正在拔地而起。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旨在实现「战略控制」与「法律切割」的组织架构。

这个架构中有几个关键角色,他们共同扮演着「机器中的幽灵」,在幕后推动着帝国的建设:

  • Bitfinex:作为 Tether 的兄弟公司,是主要的资本提供方和项目孵化器,主导了对 Plasma 和 Stable 的投资,从而避免了 Tether 的直接财务介入。

  • USDT0:这是整个战略的技术枢纽。它基于 LayerZero 的 OFT 标准构建,通过「锁定 - 铸造」机制,成为了连接 Tether 现有流通体系与新兴自有公链之间的桥梁,确保了流动性的统一。

  • Everdawn Labs:这家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神秘软件开发公司,是 USDT0 协议的实际管理者和运营商。它极有可能就是「Stable」网络背后的实际开发团队,以及 Plasma 的重要技术合作伙伴。

这个由「Tether(品牌与流动性)- Bitfinex(资本)- Everdawn Labs(技术)- USDT0(协议)」构成的四方结构,完美地解释了 Ardoino 的「矛盾」言论。从法律意义上讲,Tether 公司本身确实没有直接运营一条公链。但通过这个由关联公司和合作伙伴组成的权力网络,它实现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绝对控制和战略引导。这是一种为应对全球复杂监管环境而生的、高超的法律与商业架构设计。

解构引擎室:Tether 的新金融技术栈

Tether 的野心不仅体现在战略布局上,更体现在其对底层技术的精挑细选。它并非在盲目追逐技术热点,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从整个行业中挑选最成熟、最可靠的组件,搭建一个专门为机构级金融优化的「超级引擎」。

在互操作性上,Tether 选择了 LayerZero 的 OFT 标准来构建其跨链 USDT(即 USDT0)。与传统的「封装」资产不同,OFT 采用「销毁 - 铸造」模式,确保在任何链上流通的 USDT0 都是规范的、由发行方控制的资产,从根本上解决了流动性碎片化和第三方桥梁的安全风险。这与竞争对手 Circle 的私有协议 CCTP 形成了鲜明对比,Tether 意在打造一个更开放、可组合的金融轨道,而 Circle 则更像一个封闭的「围墙花园」。

在性能方面,Tether 同样展现了其「集成创新」的思路。为「Stable」配备的「乐观并行执行」,是 Monad、Sei 等新一代高性能公链验证过的、能够实现吞吐量指数级增长的有效路径。而为「Plasma」配备的 PlasmaBFT 共识协议,则是基于成熟的「Fast HotStuff」协议的定制化实现,能为支付结算场景提供更低的延迟和更快的确定性。这种务实高效的技术选型策略,大大缩短了其为机构客户打造可靠基础设施的上市时间。

地缘政治终局:在监管世界中起舞

就在 Tether 紧锣密鼓地布局其基础设施之时,全球监管格局也在发生剧变。其中,美国国会正在推进的《GENIUS 法案》将对整个稳定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该法案的核心是在美国境内建立一个严格的稳定币监管框架,要求发行方必须持有 1:1 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并接受严格的审计和监管。

面对这场可能重塑行业的监管风暴,Paolo Ardoino 和 Tether 展现了惊人的战略弹性,打出了一套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组合拳」:

  1. 巩固离岸霸权:继续将现有的 USDT 定位为服务新兴市场和无银行账户人群的核心产品。而新建立的 Plasma 和 Stable 网络,正是为了给这个庞大的离岸美元市场提供前所未有的高效、低成本的结算轨道。

  2. 开拓在岸市场:Ardoino 已明确表示,Tether 计划在美国本土推出一个全新的、完全符合《GENIUS 法案》所有要求的独立稳定币。这个新的「美国版 Tether」将与 Circle 的 USDC 在美国本土的合规赛场上展开正面竞争。

这一「双线作战」的策略,使得 Tether 能够同时满足不同类型机构的需求。需要全球化、高效率结算的国际贸易商,可以使用其离岸的 USDT 和专属公链。而需要完全合规、受美国法律保护的华尔街资产管理公司,则可以使用其未来的在岸稳定币。由此可见,Tether 并非在被动地应对监管,而是在主动地利用监管。一场本可能对其构成生存威胁的监管法案,反而成为了其发动全球市场「钳形攻势」的战略催化剂。

结论:帝国的新地基

回看最初那份关于「Stable」网络的路线图,我们现在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并非一张孤立的蓝图,而是一个庞大帝国新地基的奠基宣言。Tether 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从一个依附于他人的「应用程序」,进化为一个拥有自己主权领土的、垂直整合的金融基础设施平台。

通过构建 Plasma 和 Stable 这两条公链,Tether 一举解决了其长期面临的价值外溢和平台风险问题。它正在将每年流向以太坊和波场等网络的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的隐性「平台税」,重新内化为自己生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技术和商业护城河,这个护城河由其千亿级别的流动性、两条专有公链、以及与全球监管共舞的精妙战略共同构成,令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逾越。

这场变革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对于以太坊和波场而言,它们即将面临失去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租户」的风险。对于 Circle 而言,它面对的将不再是一个仅仅在离岸市场称雄的对手,而是一个能够在全球合规与非合规两个战场同时发动进攻的强大敌人。一个私人实体正在构建一套独立于传统银行系统之外的、可能承载未来全球大部分价值转移的底层轨道。Tether 的阳谋已经昭然若揭,一个以 USDT 为原生货币的「Tether 经济体」正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