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DappRadar团队那封告别信,给这个从2018年就陪伴行业成长的平台划上了句号。"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财务上难以持续"——这句简单的解释背后,藏着多少Web3基建项目的共同困境。
DappRadar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我们理解这个去中心化世界的"指南针"。从追踪DeFi协议的TVL,到见证NFT的疯狂,再到GameFi的起起落落,它几乎是每个Web3用户的必备工具。在那个DApp野蛮生长的年代,它就像个"去中心化应用商店",解决了"我该去哪找这些新奇玩意儿"的核心问题。
但就是这样一家标杆企业,最终还是没能熬过这个冬天。其实仔细想想,它的倒下早就有迹可循,完美演绎了什么是Web3基础设施的"公地悲剧"。

DappRadar走的是典型的Web2成功路径:先用免费服务吸引用户,成为流量入口再想办法变现。这个策略在早期确实奏效了,让它快速成长为行业标杆。
但问题在于,加密用户早就习惯了"免费"和"空投"。大家愿意为所谓的"内幕消息"付费,却不愿意为基础设施买单。DappRadar提供了宝贵的"地图",但用户只关心最终的"宝藏"在哪里。
它的主要收入来自广告和项目方上币费,这种"看天吃饭"的模式在市场好的时候还行,一旦遇到熊市,收入说没就没了。虽然后来推出了Pro付费版,但始终没法成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当传统路径走不通时,DappRadar在2021年底祭出了Web3的"大招"——发行$RADAR代币,说要转型DAO。当时看起来这是个很聪明的做法:既能激励用户贡献数据,又能通过发币融到一笔钱。
但现实很骨感。$RADAR吸引来的更多是投机者,而不是真正认同项目的社区成员。当代币价格随着市场一起下跌时,所谓的"社区"很快就散了。更麻烦的是,DAO的治理模式让决策变得特别慢,团队要同时伺候用户和代币持有者,效率反而更低了。
最终,$RADAR不但没成为救命稻草,反而加速了它的衰落。这给我们提了个醒:代币化不是商业模式的替代品,顶多算是个融资工具,而且在熊市里还是个不太好用的工具。
DappRadar的倒下,其实暴露了整个行业更深层的问题。它模仿的是Web2时代的应用商店模式,但Web3的用户行为已经完全变了。
现在大家发现新项目的途径,早就不是这种集中式的目录了。Twitter上的KOL、Telegram里的Alpha群组、Farcaster这样的去中心化社交协议,还有钱包内置的发现功能,都在分流它的价值。
未来用户可能连搜索都不需要了,直接跟AI助手说"我想干嘛",后端自动组合最优的DApp路径。这种"意图导向"的交互模式,让传统的应用商店显得更加过时。
DappRadar的关闭,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它留给我们的教训值得每个Web3创业者深思:
可持续性比什么都重要。再美好的叙事,最终都要回答"钱从哪来"这个现实问题。光靠代币融资和国库运作,在熊市里根本活不下去。
要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基础设施。能让开发者和专业用户愿意付费的服务,比如Alchemy、Nansen这些,才是更有价值的基建。面向普通用户的数据服务,商业价值可能被高估了。
别再迷信"DAO万能论"了。去中心化治理解决不了商业模式的问题。没有自我造血能力,再去中心化也熬不过寒冬。
DappRadar这座"灯塔"虽然熄灭了,但行业的发展不会停止。它的数据空白很快会被新的项目填补。但它用自身经历提出的那个问题——Web3的公共基础设施到底该怎么活下去——依然是整个行业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在这个人人都想颠覆传统的行业里,我们或许该先想明白,如何不让基础设施的"公地悲剧"一再重演。毕竟,没有坚实的地基,再华丽的大厦也终将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