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创领域,习近平为何对上海寄予厚望?

刘玉书 中关村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这不仅彰显出上海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年轻一代投身科技创新、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上海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

科创高地:上海的独特使命

上海拥有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特质和强大的产业基础,肩负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其战略意义不仅体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还在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上海的科技创新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致力于强化自主创新功能。以人工智能为例,上海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打造了如“模速空间”这样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专业孵化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其次,上海的科技创新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的高端产业集群与江苏、浙江的制造业基础相结合,形成了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这种区域联动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有力支撑,助力长三角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上海的科技创新还推动了产业升级转型。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模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样板

位于上海徐汇区西岸的“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是上海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自2023年9月揭牌以来,“模速空间”以其卓越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完备的生态体系,成为中国大模型产业的先锋阵地,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模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其高效的空间建设和功能平台构建上。据相关报道,“模速空间”作为全国首个生成式人工智能专业孵化载体,从诞生起就瞄准了大模型产业的全链条。截至2024年底,这里已聚集255家大模型企业、34个备案大模型,覆盖从上游算力、语料供给,中游基础模型研发,到下游医疗、教育、文娱等垂类应用的完整生态。

在服务方面,“模速空间”以“专班式服务”和导师团辅导为特色,为入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这种精准服务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创业门槛,激发了创新活力。这种高度集聚的产业生态,不仅推动了大模型技术的应用落地,还为上海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

“模速空间”的成功,离不开上海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优化。上海通过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营造了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全球优秀人才和企业落户。这种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使得“模速空间”不仅成为上海科创的样板,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年轻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模速空间”考察时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年轻一代凭借其知识结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正在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力量。

首先,人工智能的“年轻”特质与年轻人的特质高度契合。人工智能自1950年诞生以来,仅有70余年的发展历史,技术更新迭代迅速,深度学习、生成式AI等新技术的突破不断推动行业向前发展。年轻人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快速学习能力,能够迅速掌握最新的算法和模型。许多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年轻毕业生,进入“模速空间”这样的平台后,迅速成长为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

其次,年轻人的创新和探索精神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人工智能领域充满未知和挑战,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年轻人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在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细分领域探索新的应用场景。一些年轻创业团队利用大模型技术开发出智能诊断系统,大幅提高了医疗效率。这种创新精神正是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同时,年轻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热情也推动了产业生态的繁荣。在“模速空间”这样的平台上,许多年轻创业者凭借创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办了科技企业,覆盖大模型产业的上中下游。他们不仅推动了技术应用落地,还通过创业活动促进了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种创业创新的热潮,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