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美陷“EGF添加门”:检测标准不一、高度依赖单一品牌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 □ 王琦琛)近日,巨子生物旗下护肤品牌可复美因其“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涉嫌含有违禁成分——表皮生长因子(EGF),引发广泛关注。第三方检测结果与官方回应的不一致,使得该企业陷入非法添加的舆论选五,更让行业监管及检测标准等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消费者投诉与检测结果相悖:可复美的“EGF危机”

大象新闻发布新闻称“包括可复美在内的多品牌面膜检出EGF成分”

4月11日,大象新闻发布新闻报道,指出包括可复美在内的多个品牌面膜中检出了表皮生长因子(EGF)成分。报道中提到,2023年8月,西安消费者秦女士在使用“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后,出现面部肿胀和发硬的症状。在经过多次治疗未能缓解后,秦女士自费将该产品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结果显示产品中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高达567pg/ml,超过了合法标准。而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收到举报后调查表示,对该产品进行了多次检查,结果均未发现EGF成分。

可复美发布声明称“未检出EGF成分”

4月12日,可复美发布声明称,已委托两家专业检测机构对同批次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均未检出EGF成分。公司强调,EGF因其较大的分子量在正常皮肤屏障条件下难以被吸收,因此被国家药监局列为化妆品禁用原料。

然而,第三方检测结果与可复美的官方回应不一致,引发了消费者对公司声明的质疑。此前,知名打假人王海团队的检测报告显示,市面上的多款知名品牌产品均检出了EGF成分,其中包括可复美。

检测标准缺失与监管盲点:行业亟待规范

此次事件的一大焦点是“EGF成分”的检测标准尚未明确。

EGF到底是什么?EGF,即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是一种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主要用于促进烧伤、创伤等创面愈合。由于其具有较大的分子量,EGF在正常皮肤下难以被有效吸收,根据我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2015年版)》及其后续修订版(2021年版),EGF并未被列为合法化妆品原料,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规定,化妆品中不得添加或宣称含有EGF成分。

EGF之所以被禁用于化妆品,是因为其在皮肤未受损的情况下,难以穿透皮肤屏障,一旦皮肤受损(如经过激光、微针等处理),其渗透性可能增加,从而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又研究表明,EGF可能加速癌细胞生长或引起皮肤组织异常增生,如结节或瘢痕等。因此,EGF被严格限制为医用原料,化妆品行业只允许使用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小分子肽(如寡肽-1)作为替代。

然而,尽管《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化妆品中添加药品成分,但该法规的范围过于宽泛,未能细化禁用药品或限用药品的具体清单,导致部分企业可能在产品注册或备案后,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不符合要求的成分,影响消费者的健康。

一名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透露,由于目前国内尚无医疗器械医用敷料中“表皮生长因子(EGF)”标准化检测方法,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结论不能作为法律依据,进而导致产品责任无法明确的情况。“这种情况想胜诉非常困难,即使第三方的检测报告显示存在问题,消费者起诉后是否能够获胜仍充满不确定性。”该工作人员表示。

巨子生物的隐忧:研发投入不足、高度依赖单一品牌

此次“EGF添加门”事件不仅集中在产品成分问题上,还暴露出巨子生物在商业模式上的隐患。

黑猫平台内“可复美”投诉超千条

记者看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可复美的投诉量已超过千条,多名消费者表示使用后出现过敏症状。

有消费者表示,在购买并使用抖音平台购买的可复美胶原棒套组后,面部出现过敏性皮炎和痤疮,而商家仅提供祛痘面膜作为赔偿,拒绝现金退赔。另有消费者在淘宝可复美旗舰店购买敷料后,询问卖家是否能用于创口护理,被告知可以使用,结果出现伤口干裂、渗血、大面积泛红等不良反应。

财报显示,2024年巨子生物的总营收为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其中可复美品牌贡献了82%的收入,几乎占据了公司全部的营收来源。如此高度依赖单一品牌的模式,意味着一旦可复美遭遇质量问题或市场竞争压力,巨子生物的整体业绩将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巨子生物的研发投入长期偏低,2024年研发费用率仅为1.9%,远低于同行锦波生物、华熙生物、贝泰妮的10.89%、7.35%和6.07%。尽管可复美依靠强大的营销支撑实现快速增长,但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让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化妆品市场中处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行业专家指出,化妆品行业的技术壁垒较高,尤其是在功能性成分的应用与创新产品的研发上。随着市场上类似重组胶原蛋白等功能性成分产品的涌现,巨子生物若不能增加加大研发投入,将难以摆脱品牌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来自消费者与行业自律的双重监督

在此次“EGF添加门”事件中,尽管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过多轮检查未发现可复美违规使用EGF,但消费者与第三方检测结果的矛盾,令公众对现有监管体系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事实上,我国化妆品行业在成分使用和检测标准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空白,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框架,导致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业内普遍认为,化妆品行业亟需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检测方法,特别是针对潜在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成分,如EGF等。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行业自律,才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此外,企业也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性,而非仅依赖市场营销和短期效应。

随着“可复美EGF事件”持续发酵,巨子生物不仅面临产品质量的严峻审视,还需重新审视其商业模式与行业地位。来自消费者的投诉、检测结果的争议和监管标准缺失,暴露了其在化妆品行业中存在的多重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已成为企业与监管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

记者自4月19日起多次就“EGF添加门”事件联系巨子生物,截至发稿,未获得正面回应。本报持续关注事件发展。

相关文章